Page 200 - 内文
P. 200
188 流淌的精神 ——人文秀洲的 100 个故事
洋画总感到不能“身入其境”。于是,他在35岁后改绘中国画,把
西洋画技巧融入中国画之中,自成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本千住在杭州解放路官巷口缸儿
巷。1972年,退休在家的沈本千上街偶遇杭州大学胡士莹教授,
胡教授向他索画,后又有几位老朋友也向他要画,所以,他很想
重拾由于“文革”而中断的绘画。但当时他的住房窄小,没有地
方放置画桌。于是,他想到是不是可以把公用厨房上方、大家堆
放杂物的阁楼改作画室。阁楼既无壁窗又无天窗,他在邻居们的
帮助下,开了个天窗,收拾收拾,腾出几平方米,放一张折叠桌
子,权作是画室。
沈本千在阁楼里绘画,环境之恶劣是可以想见的。夏天因为不
通风,经常是汗流浃背。而每天早上,邻居在阁楼下发煤炉,烟气
冲楼而入,每每要逗留多时,这时,他只好辍笔下楼躲避。据此,
乐观的沈本千给阁楼画室取名“留云阁”,并刻章,在“留云阁”
画的画均盖此章。时间一久,从“留云阁”流出的画多了,在友人
中“留云阁”的名声也就大了。一次,几位友人一定要看看“留云
阁”画室。登“留云阁”不易,搬来木梯,搁在公用走廊上,人上
楼后,将木梯移开,否则会影响他人走路,下楼时则要大声叫下面
的人将木梯搬过来。友人风趣地说:“‘留云阁’听来文绉绉,登
上‘留云阁’可要担风险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沈本千
创作出《虎跑晚钟图》《西湖长春图》等一批传世之作。
1984年,在政府关心下,沈本千搬入新居。沈本千欣然将自己
画室“留云阁”改名为“流云阁”。
改革开放后,他的画作很快流向海外,蜚声英国、美国、日
本、荷兰、加拿大和西班牙等地,于东南亚一带,特别是在新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