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9 - 杭州运河史话
P. 159

第四章  杭州运河的鼎盛


            东新桥循故道。次自城中白洋池开河出小北门浚之,极下与市河、运河深广相符。
            然后开德胜坝而通之,则上塘无骤决之虑,而湖墅市河移入城内,转输之便,亦
            可云利。故此,反对者认为,在重大工程实施前,千万要慎重。到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3),再次开河。
                 这一时期的文人对这一条运河多有描述,如:
                 周诗《城东泛舟同朱二守张节推作》:“严城霜入夜,荏苒岁华阑。此日长濠

            泛,何殊曲水欢。登场千稼稔,倚棹数枫丹。莫遣行杯缓,东来海气寒。”
                 金张《从上塘归》:“窗开一面入山青,十五年来记此经。不是避喧归计决,桃
            花忘记看皋亭。”
                 厉鹗《北郭舟中同丁敬身汪西颢王麟徵作》:“扁舟望皋亭,浅绛色渐分。回首
            稽留山,余雪粘空云。乃知向背殊,诸峰若离群。松阴结春霭,冷趣弥氛氲。同游得
            三子,勇若张吾军。遥拜杜子恭,栖隐尊昔闻。不测古人意,岂异今所云。清言各未
            已,村钟殷微曛。”

                 下塘河,即宋之城外运河,元、明之新运河,南起觅渡桥,北至大关桥。据万
            历《杭州府志》卷二六《沟洫上》记载:“下塘之水仰视上塘,其高下相去或七八
            尺。”正因为如此,当时“塘岸浅薄,一
            值水溢,即有盗决之患,长流百十里,数
            日可依徒涉”。
                 中河,即唐之沙河,据宋代施宿云:
            沙河有三,曰外沙、中沙、里沙。中沙即
            前沙河,里沙即后沙河。清代中河的河
            道走向虽与宋时大致相同,但河上的桥

            梁已大不相同,起自凤山门外四驾桥,
            南接龙山河,水流由南向北,经六部桥、
            黑桥,分岔。一支经过军桥、保安桥、车
            驾桥,与东河相通;一支继续北上,经新
            宫桥、三圣桥、平安桥,折西北经梅东高
            桥、小新桥,至武林门外清河闸,汇入上
            塘河。中河之水,视菜市、蔡官人塘诸河

            高下不等,明初设会安坝界其北,俞家
            坝界其东。宋元时,未有两坝,则于今艮
            山清波溇间,横截一大坝,以分沙河为                                            凤山水门(晚清)


                                                                                   149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