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5 - 内文
P. 135
民本|唐代名相陆贽 123
寞,他的人生丰富多彩。
陆氏从东汉起就是名门望族。唐代开元时期,陆贽的曾祖父陆
齐望做过秘书少监,官至四品以上,祖父陆灞担任过兵部郎中,父
亲做过溧阳县令。陆贽家族虽世代做官,但越做越小,离朝廷越来
越远,陆贽并未享受多少家族鼎盛的荣光。在陆贽很小的时候,父
亲就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
家道中落,幼年丧父,这种艰难的处境反倒激励陆贽奋进,也
养成他耿直、孤僻、敏感的性格。《旧唐书·陆贽》评价他:“少
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唐大历六年(771),陆贽18岁就中
了进士,少年得志。建中元年,任翰林院学士。后为中书侍郎同
平章事,在朝廷进谏极多,颇受唐德宗信任,时称“内相”。贞元
十一年(795),陆贽被裴延龄排挤,贬为忠州别驾,居忠州十年
而卒。他论政的谋划建议以及兴利除弊的疏谏,均汇集在共20卷的
《翰苑集》中。
陆贽的命运总是和唐德宗紧紧联系在一起,唐德宗时期
(780—805)正是唐朝经“安史之乱”由盛而衰之时,各地叛乱频
繁,直接威胁到唐王朝的安危,陆贽可谓临危受命。在平定叛乱时
期,陆贽运筹帷幄,替德宗操持全局,在他的努力下,唐王朝的局
势转危为安。
陆贽一生中最后一篇奏议《论裴延龄奸蠹书》中,除收集整理
了裴延龄的七大罪状外,还劝告唐德宗“以天下心为心,以天下耳
目为耳目;以义为本,以利为本,以人为本,以财为本”,情词恳
切。“以人为本”实际就是“以民为本”,而民本思想是一直贯穿
在陆贽的施政思想之中的。
陆贽说过,“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