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9 - 内文
P. 139

民本|朱张氏与报恩祠        127








                                数十年的光阴弹指即过,元统治者已经在中原扎下了深根。而

                            那些在南宋末年洒过血与泪的家庭,还没有真正彻底地从战争和失
                            去亲人的阴影中走出来。渐渐长大并已成家立业的朱张穹寿还在时

                            时念叨着自己的父亲,每天对着父亲留下的衣冠暗自垂泪不已。眼
                            看自己的孩子在一天天长大,而兄弟朱张天任也已迁居他乡,朱

                            张穹寿的心里更不是滋味。他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女儿,尽管好
                            友——制置使盛天佑(朱张氏与盛氏两家是世交)已将自己的小儿

                            子盛辕过继给了他,但他还是有些失落。朱张穹寿的心事早已让盛
                            天佑看了出来,在征得孩子们的同意后,他毅然将自己的儿子盛辕

                            入赘给了朱张氏。至此,朱张穹寿心里吊着的这块石头才算真正落

                            了地。
                                至元二年(1336),元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运河旁的这

                            些小村庄也因时局紧张而有些荒芜。于是,朱张穹寿奉母命将家
                            室搬迁到了梅家荡东北岸的盛家(盛辕的兄长们或留在了临安,

                            或已迁居他乡),把留在墅泾的别墅改成了“报恩禅院”(即报恩
                            祠),将自己父亲的画像挂于其中。尔后,又在报恩祠东一百多步

                            远的地方造了一座衣冠墓,以表达自己的孝思。与此同时,他也看
                            到了百姓因饱受战乱之苦,生活难以为继,便像他的父亲那样,四

                            处施济。
                                后来,至纯至孝的梅趣先生因为先世的坟墓在梅家荡的西岸,

                            而自己又住在梅家荡的东岸,于省墓而言极为不方便,便决定在荡
                            中修一条荡埂。为了方便两岸船只的进出,在修筑荡埂时,朱张穹

                            寿又让人在荡埂的东、西两端各建起了一座桥梁,东面的那座就叫
                            “寻梅”,西面的那座就叫“问柳”。尔后,又在荡埂的宽阔处修

                            建了一座亭子,名叫“税暑亭”,以方便行人休憩。荡埂的建成,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