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7 - 内文
P. 357

开拓|槜李之战       345








                                这就是春秋时代吴越争霸的第二次槜李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

                            以少战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承王位,立志复仇。他励精图治,经过

                            两年的准备,于公元前494年,从太湖进军,大败越军,然后乘胜
                            在槜李附近渡过钱塘江,一鼓作气追杀至越国国都会稽,并将逃往

                            都城的勾践团团包围起来。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勾践被迫议和,
                            越国又降为吴之属国,处于比以前更屈辱的地位。勾践也在吴国做

                            了三年臣仆,受尽了侮辱。回国后,他不忘会稽之耻,卧薪尝胆,
                            发愤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革新国政,国力终于逐渐恢

                            复起来。而吴国则一心想争霸中原毫无防备,同时国内政治经济日

                            益腐败,国力逐渐衰退。
                                公元前476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竟率精兵而出,让

                            太子和老弱留守,越王勾践看到复仇的机会来了,便乘虚而入,发
                            动突然袭击,大败吴军,并杀死吴国太子。夫差闻讯,率大军匆匆

                            赶回,又一次在槜李会战。此时越军士气高昂,奋勇拼杀。而吴军
                            士气低落,更无昔日雄风,仅一个多时辰的激烈战斗,吴军就被打

                            得丢盔弃甲,死伤不计其数。从此,吴国一蹶不振,面对强大的越
                            军,吴王只得转而屈尊割地赔礼与越国议和。

                                这便是春秋时代吴越争霸的第三次槜李之战。此后,吴国越来
                            越弱,至公元前473年终被越国所灭亡。

                                往事越千年,如今,吴越争战之地,南北草荡已成了千亩粮田
                            和美丽乡村,只有静静流淌的界河——九里港和河面上的国界桥、

                            争界桥让人浮想联翩。特别是国界桥,这座始建于北宋年间的三孔
                            平板小石桥,它的特别之处是因建造在古代吴越两国的界河上,故

                            名“国界桥”。且桥两端的桥洞内有相对的石像各一尊,北洞内为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