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4 - 内文
P. 454

442  流淌的精神 ——人文秀洲的 100 个故事








              房屋内,如汩汩的清泉流入年幼的孩子心田。书香门第的“郑官

              房”其读书传家、清白为人之风,从中可略见一斑。
                  郑氏族人繁盛于清朝中叶,汉族士大夫的心境由当初反清的激

              烈,变得更为平和。读书人骨子里固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
              维,促使他们努力通过科举,投身官场,从而实现救济苍生、服务

              黎民的人生抱负。
                  “郑官房”涌现了多位清朝官吏,其中有两位教谕,他们分别

              是郑凤锵(郑熙之孙,字鸣玉)与郑文同(郑熙第四世孙,字书
              田),前者任衢州府开化县教谕,后者为金华府兰溪县教谕。

                  道光十四年(1834),42岁郑凤锵高中举人,此后受任于开

              化。开化地处山区,条件较为艰苦,然其到任后,工作勤勉,作风
              正派,生员皆对他肃然起敬。任期结束后,因郑凤锵政绩突出,保

              荐为知县,却因母亲年老,请辞返乡赡养家母。
                  其后,光绪恩科举人郑文同,担任金华府兰溪县教谕。任职期

              间,来自蚕桑发达地区的他,目睹了兰溪百姓的生活贫瘠窘迫,将种
              桑养蚕采茧缫丝技术分条析理地化为文字,生动形象地教导给当地百

              姓,一个热心济世的知识分子形象凸现于日益衰弱的清末剪影上。
                  时光转入20世纪后,积重难返的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处于

              乱世的郑家子弟在国难危机时刻,并未置身度外,躲进书房吟诗
              作赋。

                  目睹了日寇侵凌新塍的郑之章先生在日本投降后,心中感慨万
              端,欣然挥毫写下40句的纪事诗《无敌歌》,整篇诗作布局工整,

              字迹清雅。隔着70多年的时光,依然可以从字体抑扬顿挫的笔触
              中,感受到这位宿儒心里泛起的涟漪。

                  深受同盟会思想影响的郑兰华(郑熙第六世孙,郑之章之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