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2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142

杭州全书· 良渚丛书  良渚文明的圣地


                  北城墙西探沟  解剖沟解剖了北城墙的北半部和外壕沟。石块基础面上仅存
              30厘米厚的堆筑土,堆筑土之上是汉代之后的扰乱堆积。石块基础面北部下斜伸
              入外侧壕沟。
                  北城墙东探沟  从城墙中部往北布探沟,经几次扩展,已将城墙北半部及外

              壕沟的情况基本探明。这段城墙的残存高度近4米,堆筑土分大致水平的6大层,
              石块基础面下有薄薄的青胶泥垫土。石块基础面北侧下斜成为外壕沟的护坡,外
              壕沟宽数十米,中间有几个起伏,淤积土层次较多,内含较多良渚文化陶片。
                  东城墙解剖沟  东西向40米长的探沟揭示了东城墙的东半边墙体和部分外壕
              沟。这段城墙的石块基础面由外向内倾斜,35米的揭露面高差达1.1米,由此导
              致保存的城墙堆筑土西厚东薄,最厚处约2米。外侧的壕沟堆积呈明显的坡相,
              内含较多灰烬和良渚文化陶片。
                  南城墙解剖沟  这段城墙的构筑最具特色,从剖面可以清楚地看出保存部分
              的堆积过程:在铺设石块之前先用青黑色的胶泥平整地面,然后铺设石块(石块

              棱角锋利,应是开采出来的石料)。石块面有东西向成垅的现象,说明石块在铺
              设时可能有一定的顺序。石块面之上的堆筑土并非水平叠加,而是顺着墙体的方
              向先在中间位置夯筑一条1米来宽的土垅,再在土垅两侧覆土,经多次堆覆后,
              最终扩展成40多米宽的城墙。城墙北部显露了部分内壕沟。
                  试掘资料证实了古城墙以石块铺设基础面,再用黄土堆筑的基本结构。结
              合钻探资料,城墙的宽度大多在40—60米之间,最宽处可达100多米。城墙西、
              北、东三面都发现有外壕沟,宽度20—50米不等。城墙西、南两面墙体还发现有

              内壕沟,北城墙内侧现有数十米宽的河道,也可能是良渚时期的内壕沟。东北部
              的雉山和西南部的凤山,被古城建造者巧妙利用,成为古城东北角和西南角的制
              高点。上述要素构成了一个正方向圆角长方形的整体,南北纵长1800—1900米,
              东西通宽1500—1700米,总面积约290万平方米。这个面积超过了陶寺古城,因
              而是当时所知我国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城址。
                  良渚古城的城垣发现后,刘斌先后邀请了国内多批知名的考古专家到现场论
              证和把脉,专家们仔细观摩发掘现场和审阅考古资料后,一致认为古城的判断是
              可靠的。2007年12月29日,浙江省文物局和杭州市政府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正
              式宣布良渚古城被发现。发布会邀请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严文明先生,由

              他对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进行阐述。严先生认为,良渚古城的发现可谓“画龙
              点睛”,它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时期已经
              进入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这是继20世纪殷墟发现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


              132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