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3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143
由台城到围城
大发现,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进程和考古学发展。同时,良渚古城的发
现将莫角山大型土台遗址、反山贵族墓地和莫角山周边众多遗址点组合为一个整
体,为研究良渚遗址的整体布局和空间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三、古城释疑及学术价值
良渚古城发现的消息公布后,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也让良渚遗址在人们
的记忆中再度升温。学术界多数对此持肯定态度,但也有质疑的声音。浙江省社
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林华东和罗以民先生是古城怀疑论的代表人物。
2008年1月3日,林华东先生率先在浙江电视台《新闻超市》栏目中提出古城
疑义。当月,他所撰写的《良渚发现的并非古城》一文,在浙江省社科院主管的
时政新闻类杂志《观察与思考》上刊出,文中提出了良渚古城的八大疑点:
疑点一:判断城墙年代的证据并不充分;
疑点二:古城四面城墙基石的建造时间一致吗?它们能否连成一体?
疑点三:城墙选址欠佳,护城河未能环城一周;
疑点四:城墙设置悖于常理,城外有山不利防守;
疑点五:城墙底部为何要铺垫人工开采石块?
疑点六:城墙为何如此宽大?工程何需如此浩大?
疑点七:为何地面上全无踪迹可寻?
疑点八:城内未见祭坛、手工业作坊及房屋遗址。
在林先生看来,所谓的“城墙”有可能与防洪挡水的大坝或堤塘基础有关,
其修筑年代大致在唐宋至明清之时,其上限至多能到汉代。
紧接着,罗以民先生于2008年3月在《观察与思考》上发表《证伪“良渚古
城”》一文,认为新发现的“良渚古城”完全不能成立,它既不是良渚文化遗
存,也不是城墙,而应是宋代以后的水坝,某一部分可能是圩田的水坝,某一部
分也可能是苕溪“备塘”或“格堤”的水坝。
其实考古学有一套严密的方法论,从良渚古城一年多的钻探和发掘细节、出
土物比对、有机质标本年代检测,以及邀请为数不少的国内顶级专家论证,都体
现了严谨慎重的学术态度。同时考古学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未知的部分可以在
后来的工作中逐渐揭示,而且不能奢望所有的环节最终都能得到良好的呈现。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