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8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148
杭州全书· 良渚丛书 良渚文明的圣地
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供我们参考的是,古城一带的地下遗存中,尚未发现早于良
渚文化的地层和遗迹单位。并且,这样巨大的工程,没有相当的社会发展水平是
绝无建造必要和可能的。因此,古城始建年代的最大可能性还在良渚时期。
其他诸如古城为何建在这里,城墙为何如此宽大,城墙的高度有多少,壕沟
为何没有环城一周,底部为何要铺垫石块基础面,石料如何获取等等问题,可以
作一些有借鉴的推测,但不影响古城的客观真实存在。
目前所知,良渚古城的基础宽度一般在40—60米,最宽的地方达100多米。
这样的宽度在史前时期乃至历史时期都是极其罕见的。保存最好的墙体在北城
垣,最高处近4米,坡度约30°。考虑到岁月的侵蚀,城墙的原始高度当不止4
米。由于莫角山夯土基址的台面相对高度有8米多(夯土基址虽有所破坏,但已
是建筑底面),理论上城垣的高度不应该超过它,我们就假设城墙的高度为8
米。而城墙的坡度应该比现存的30°要陡一些,又因大部分堆筑体没有发现明确
的夯筑痕迹,南方的黄土缺乏直立性,在多雨的条件下太陡也不牢固,所以当时
的坡度可能在45°左右。
取城墙底部平均50米的宽度计算,按照45°的坡度,城墙的上部还有34米
宽。已知城垣周长约6600米,除去各边的通道(按每边100米计,共除去400
米),整个城垣的土方量当在200万方以上。假定当时一个劳动力每天的堆土
量平均为0.5方(挖掘、运输、堆土综合平均),四边的城墙各有1000人同时堆
筑,那么4000人每天可完成2000方土的堆筑量。200万方土除以2000方土,整个
城垣的工作时间要不间断进行1000天,即两年半至三年。这还只是堆土部分,基
础部分以一层石块平铺计算,整圈城垣(去除通道)的石块铺设面积也有30多万
平方米。所有石块都在50公斤以内,单人可以搬动。一部分为圆弧的鹅卵石,采
自溪流边;一部分为棱角锋利的开采石料。不管是溪边捡拾还是山上开采,石料
的获取、运输、铺设比取土、运土、堆土要复杂得多。假设每个劳动力每天能
平均铺设0.5平方米石块(开采、运输、铺设综合平均),同样是每边1000人共
4000人同时铺设,每天的铺设面积为2000平方米,完成整个基础也要150天即约
半年时间。再加上铺设石块之前用青胶泥平整地面、堆土时要适当夯压等,整个
城垣至少要4000人不间断工作3年多时间。即使城墙的高度取莫角山基址面和现
存城墙最高处的平均值6米计,同等规模强度的古城建造时间也要在2年半左右。
这样浩大的工程量理论上只可能在良渚文化鼎盛时期出现。
古城研究者已做过总结,北方的城墙多以石块砌成,中原的城墙多为夯筑,
而长江流域的城墙多为堆筑。由于堆筑起来的城墙坡度较缓,需要以外围城壕弥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