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5

良渚全书序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因
                         1936年在余杭区良渚镇的首次发现而得名,距今约5300—4300

                         年。研究表明,良渚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面貌和高度的发展水
                         平,在中国文明起源多元化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七十多年来,经过不断深入的考古发掘与调查研究,基本认
                         定作为良渚文化重要分布区的良渚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

                         瓶窑两个镇地域内,总面积约42平方公里。遗址区内分布着以莫
                         角山遗址为核心的约135处良渚文化遗址点,包括古城、墓葬、

                         祭坛、村落、防御工程、礼制性建筑基址、水利设施、制玉作坊
                         等类型,它们分布密集、内涵丰富、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彰显

                         了良渚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和文明化。
                              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再次证明了以莫角山为中心的区域

                         是良渚文化的中心,为我们准确认识良渚文化的社会发展进程及
                         其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意义提供了全新的资料。作为五千

                         年中华文明的实证,它对中国乃至世界史前文明研究产生了广泛
                         而深远的影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称之为“中华第一城”,严

                         文明先生也欣然提笔,写下“良渚古城,文明圣地”的题词。
                              因此,对良渚文化的综合性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其物质社会和

                         精神世界的基本内涵,深化对良渚文化乃至整个长江下游地区新
                         石器时代文化的总体认识,并且对于探索中国文明起源中集中权

                         力的形成、社会等级的分野、宗族制度的端倪、礼仪礼器的功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