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6 - 钱塘江医药
P. 136

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  钱塘江医药文化


              攻读《内》、《难》,对医学有较高造诣。晚年著成《内科临证歌括》,为普及
              医学作出贡献。子震文,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毕业,有医名。
                  黄镐京,字迁甫,太占子,1938年前后在世,萧山人。早年于临浦镇行医
              时,将一孕妇误诊为经闭,一时受到舆论的谴责,深感医道之难,于是篝灯深

              夜,发愤苦读,自谓学有所得,又悬壶济世,果然医名大震,蓟老不衰。其著有
              《镐京直指医方》、《镐京三世良方》、《六淫辨证》、《四时温病》、《医学
              程式》行世。子黄裳,字元吉,聪明好学,胆识过人,继承世业,治好不少疑难
              险症,著有《元吉危症验方》。
                  施今墨,原名毓黔,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卒于1969年,享年89岁,萧山
              人。幼母多病,被庸医误诊,几致丧命,遂从舅父河南安阳名医李可亭习医。其
              后攻法政,1911年毕业于北京法政学堂,但仍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医,给朋友看病处
              方,已小有名气。当时在民主革命思潮影响下,施氏追随黄兴奔走革命,后以“府
              院之争”遂决然引退,专心攻医。平生素仰墨翟行兼爱之道,治病不论贵贱,施

              爱不分富贫,因改名今墨。1929年,国民党政府妄图废止中医,施氏奔走联络各省
              医家进行请愿,迫使国民党当局取消废止中医的决定。1929年,南京成立中央国医
              馆,曾任副馆长,力主革新中医和整理中医病名等工作。1932年,为挽救中医后继
              乏人,施氏以行医收入创办华北国医学院,开设中西医各课,聘请著名医家任教,
              十多年中,为中医界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此外,为革新中药,改变剂型,曾创办
              中药制药厂,组织小型中医院。解放后,虽年近古稀,除历任二、三、四届全国政
              协委员外,还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并先后在中直平安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现

              首都医院)、北京铁路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北京邮电医院等处任中医顾问。施氏
              造诣精深,主张融各家之长,结合自己经验,提出己见,创立新法,反对分别门
              派,其处方药量往往较大,但配伍精严,有条不紊。尝谓: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
              兵,必须辨明证候,详慎组方,灵活用药。不知医理,即难辨证,辨证不明,无从
              立法,遂致堆砌药味,杂乱无章。其又擅长治胃肠病,妇科病及糖尿病,晚年对冠
              心病有所研究。1940年,其婿祝谌予曾编辑出版《祝选施今墨医案》,1980年又将
              其解放后有效病例整理成《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汤定熙,名卫邦,生于光绪七年(1881),卒于1941年,享年6l岁,萧山
              人。父养元公亦以医名于时。定熙幼业儒,1904年举孝廉,后无意仕进,遂弃儒

              业医,并向同邑名医潘心如求教,颇得潘器重,遂传教医术,学乃大进。28岁行
              医,日诊百人,门庭若市。服膺叶天士,擅治热性病,声誉日隆,竟为一邑泰
              斗。门生鲁天保,有医名。


              124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