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7 - 杭州运河史话
P. 187
第四章 杭州运河的鼎盛
君录可修。无求身自健,桥畔漫优游。”
笕桥还是棉布的重要产地,据康熙《仁和县志》卷六记载,当时笕桥一带的男
女老少,均从事棉布业。尤其是这里所产的麻袋最为著名,质量好,坚韧柔软,经
久耐用。远近装米用的麻袋都会到此镇来购买。
这里的农副业也极其发达,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载道:“桑麦之盛,惟东北
郊外最阔,田畴万顷,一望无际,春时桑林麦垄高下竞秀。”另据《艮山杂志》卷二
引《仁和县志》记载:“萝卜多产笕桥,有红、黄诸种。”又引《七修类稿》言:“王荫
伯作《景隆八发》以诮景隆观道士,谓:‘可发笑者,八事耳。’内云:‘果则苏州之
核,蔬则楗桥之笋。’自注云:‘楗桥之笋,萝菔也。’”清时,杭州俚俗以莱菔为茧
桥人参,炒豆为茧桥瓜子,与王荫伯所云“茧桥笋”正同。
笕桥北有相婆弄,明宣宗时钱塘画家戴进居于此。当时的文人对此镇多有描
述,如郑景会《重过笕桥》诗:“忆向长途觅酒尊,桥头瞥见黯消魂。重来寂寂柴门
掩,雨过残阳花满村。”王曾祥《过茧桥丁氏别业留饮》诗:“一径穿墟落,闲园十
亩宽。入门经坠叶,隔竹响飞湍。漫兴诗无尽,延欢酒不难。平生爱荒率,适意此
杯盘。”释智蕴《卧病笕桥》诗:“发长欲剃又蹉跎,久病身心事事讹。服药每嫌灵
验少,杜门常怪应酬多。霜寒午夜然芦荻,日暖清朝枕薜萝。只么随缘销岁月,人来
不必问如何。”释篆玉《笕桥道中》诗:“冬瓜税罢路萧萧,黄鹤峰青是笕桥。最爱
此间无俗韵,酒歌时复杂村谣。”
(六)江干市
清代倪璠在《神州古史考》(《武林掌故丛编》本)中对当时石堤上街市的介绍
非常有意思:
今江干居民甚众,临〔钱塘〕江有蜿蜒大道,谓之江塘。其地多是歙
州大姓所居,俗称徽州塘,高可一二丈,袤十余丈。前为钱塘江,后为龙
山河,中间石砌昂起,南北深坎,自前达后,登楼设版,平步而入。……
自龙山闸至柳浦之东,修广七八里。所称江塘者,隋唐时城基也。
文中所提到的江塘,根据其形状来推测,与宋时的石堤非常酷似,它可能就是
宋代的石堤吧。不管怎么说,它的后面是城市,而它的前面临着钱塘江。在江塘上
居住着众多的徽州人,故甚至有“徽州塘”的俗称。本来徽州是临钱塘江上游的一
支流徽港(新安江)的城市,它和杭州在很早以前就已开始了水运联络。《梦粱录》
卷一二《江海船舰》中列举了汇集在城南码头的钱塘江上游诸州的船只,其中说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