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8 - 内文
P. 348
336 流淌的精神 ——人文秀洲的 100 个故事
“鳌山”参与农历三月半的迎神赛会,时称“日鳌山”。由于战
乱,1934年,最后一届鳌山灯会像一曲广陵绝唱,在新塍这个千年
古镇戛然而止。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也愈
加迫切。正是有着上述这样源远流长的历史,新塍镇于1999年开
始,每年正月十五举办脱胎于“鳌山灯会”的元宵民俗文化节。数
以万计的新塍人,乃至整个嘉兴市或周边市镇的居民,都纷至沓
来。小镇车流如织,人声鼎沸,这种盛况,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
“鳌山灯会”。
精致、细巧的 “纸凉伞”也重新现身助彩。纸凉伞灯彩的制
作,源于新塍鳌山灯会,有确切历史记载是在民国十四年,即1925
年。这是新塍镇独具一格之工艺品,形似迎神赛会时的“万民伞”
(又称罗伞),当时盛行于江浙地区,甚至与龙凤花烛齐名。
然而时光流转,这项工艺却曾经一度失传。近年来,新塍镇的
沈桂官等老匠人通过翻阅史料,对其进行仿制,才让这惊世的手工
艺得以“复活”。
纸凉伞灯彩在于它精细的制作工艺,制作所需用到的材料并不
复杂:毛竹、木柄、蓝印花布、排须、宣纸、国画颜料、绢、锉
刀、剪刀、绣花针。先由画家在宣纸上以山水、人物、花卉或戏剧
《西厢记》《红楼梦》等为题材作画。然后粘贴在平整的油纸上,
在油纸的背面以宣纸或棉纸进行裱托。再按画作上所绘线条粗细,
以大小不一的针刺得孔眼。最后将每幅画(一般为18幅)围成圆形
似伞状,六面边框和顶上分别围上和盖上蓝印花布修饰。手法十分
细腻考究,伞内点燃蜡烛或风灯,由一人撑着伞竿缓缓而行,通过
伞内的灯光把画幅上的山水、人物、花卉或各出戏文的轮廓清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