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2 - 内文
P. 392
380 流淌的精神 ——人文秀洲的 100 个故事
黍,尚有人传太守贤。”那个地方至今还叫生祠口。另外,据民间
相传,在大家讨论兴建长虹桥之前,小桥港南岸寿生寺内的一个老
和尚,与当时的吏部尚书、宰相申文定(1535—1614,字汝默,号
瑶泉,长洲人)是幼时的同学,他力劝申文定公助成这件美事,申
文定公满口答应了下来。不幸的是,长虹桥还没有建成,申文定公
便离开了人世。后来,长虹桥落成后,里人用修筑长虹桥时的那些
架木重建了寿生寺,寿生寺内的那位老和尚请来了观世音像,并给
申文定公立了长生牌位。寿生寺所在的位置,里人至今一直叫作斋
堂浜。
清康熙五年(1666),长虹桥出现了细微的破损,知府王簧率
里人朱麟世、张应麟等对此进行了修补。
嘉庆年初,长虹桥出现了严重的破损,给运河两岸居民的出入
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当时,在京城经商的里人唐秉义听说了此事后
万分焦急,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长虹桥修复好。嘉庆十五年
(1810),他准备从京师返回故里。临行前,他向同乡好友钱仪吉
告别时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吾归,必为是桥。吾老矣,虽殉焉,
勿恤也。”回到家乡后,他急忙着手筹备修复长虹桥一事,与里人
谢丕勋、陈嗣昌、谢武权、蒋秀元等在乡里募资集款,力争早日动
工。相传那时铁店港万安桥北静峰庵里的道士陈复古心忧其事,竟
用绝食之法游说募资,以坚定里人修复长虹桥的信念。嘉庆十六年
(1811)春,长虹桥开始动工重修;嘉庆二十年(1815)冬,历时
5年之久的修复工程终于告了一个段落,总耗费32000多银两,出资
者有数百人;另外,甸上陶家认捐了桥面之石。在此期间,长虹桥
修复工程的发起者唐秉义因劳累过度早已悄然作古;工程结束后,
唐秉义的儿子唐廷桂远赴京师,把此事详细地告诉了钱仪吉,并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