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2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102
杭州全书· 良渚丛书 良渚文明的圣地
砌而成,叠筑整齐,自台面至台底向外斜覆,在土台西北角直角相交。三重土台
的外围边长约20米,总面积约400平方米。台面没有发现房屋等具有空间形态的
建筑遗迹,仅为一土建实体,看来是一个“坛”。在山上建坛,高上加高,又作
方形,与传统的“地方”之说不谋而合,发掘者当时就判断它为祭天礼地的“祭
[1]
坛” 。
祭坛的揭示的确是一个令人振奋的重大发现,良渚先民以玉质礼器为核心的
礼制系统中又出现了祭天礼地的专用场所,它使我们向良渚先民原始宗教及神巫
的世界走近了一大步。
令人兴奋的消息接踵而至。因为有了反山发掘的经验,考古队在祭坛坛面上
很快发现了一个个排列有序的良渚大墓,从1号到11号墓,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里,考古队就完成了瑶山顶部良渚大墓的清理工作。这些墓葬共出土玉、石、
陶、漆等制品707件(组),单件计达2000多件。玉器所占比例也有九成,反山
墓地所见的器种几乎都有。墓葬规模和玉质礼器的数量、种类、纹饰、质量等
等,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瑶山墓地都是目前所见仅次于反山的良渚文化贵族
墓地。
这些墓葬与反山墓地一样,高等级的墓葬居中,处于边缘的墓葬等级相对较
低,墓葬排列的顺序和位置,基本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社会地位。整个墓地也分
南北两排布设,但是所体现的含义却与反山有所不同。南列各墓共见的琮、钺、
三叉形器和成组的锥形饰在北列不见,而北列诸墓的璜和纺轮又为南列墓葬所未
见。按照史前墓葬的惯例,凡纺轮和斧(钺)不共见者,一般可作墓主性别的区
分。据此,发掘者推断瑶山北列是男性墓,南列则是女性墓。秦岭女士根据玉器
纹饰的类型学分析,进一步对瑶山墓地的埋葬次序进行了有说服力的推论。她认
为最早埋设的墓葬是M1、M4、M5和M14,都位于祭坛的西部,没有打破祭坛围
沟及内部的红土;然后是M9、M11和M6、M8,分别打破了祭坛围沟的西段和东
段;再后面是最高级别的M12,它同时打破了祭坛的围沟和红土框;最后是M7和
M2,分列于M12两侧。通过南北两列墓葬的异同对比,她又得出结论:瑶山墓地
属于一个内部关系十分密切的社会集团,墓葬的下葬位置和随葬形式都已经十分
制度化,南北两列迥然不同的入葬规格,说明南北列成员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
[2]
社会角色 。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1期。
[2]秦岭:《环太湖地区史前社会结构的探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3年。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