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107
神性的光芒
充那位侦探的亲戚去验货。经过鉴定,这些玉器确属良渚文化遗物。公安局据此
[1]
对参与挖掘和盗卖文物的人员进行了拘捕,并缴获良渚文化玉器20余件 。就这
样,汇观山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开始进入考古人员的视线。
1991年元月,余杭市文管会先行对暴露的两座残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共出
土玉、石、陶器70多件(组)。同年2—6月,由省考古所组队,对汇观山遗址进
[2]
行了正式发掘 。考古队领队为王明达,由刘斌实际主持,队员有胡继根、蒋卫
东、费国平、陈欢乐、周建初、马竹山、张克西、陈晓烈等。
发掘前的汇观山完全是一座乱坟岗,共有荒坟60多座。因瓶窑是东苕溪上较
大的集镇,水路货运较为繁忙,自古客死瓶窑码头的外乡人多葬于此。考古队将
这些乱坟迁出后,开始寻找良渚大墓。当扰土取尽,在西南部又出现了两座良渚
墓。清理中发现,4号墓竟随葬了48件石钺,另有玉钺1件。此前单墓还未见10件
以上的石钺,此墓一下子出现这么多石钺,着实令人惊讶。再看看墓坑,长4.75
米,宽2.3—2.6米,比反山、瑶山墓地中的墓葬规模都大。更奇异的是,平面上
还能看出棺椁痕迹,且在棺内和椁内各随葬一套陶器,这也是到目前为止仅有的
例子。
但是失望随之而来,偌大的山顶,竟然再找不出新的良渚墓葬。有过反山、
瑶山发掘经历的考古队员都觉得,有4号这样规格的大墓存在,整个墓地怎么也
应有十来座墓葬。难道是被后世破坏了?这种可能性似乎不是很大,因为已经清
理的4座墓葬都打破了山体基岩,如果有同类的墓葬应当也能在基岩面上发现。
正当考古队觉得沮丧的时候,一个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整个山顶大致呈
方形,中部有一个回字形的灰色土框。这不是第二个瑶山祭坛吗?考古队员立即
振奋起来。经过仔细清理,一个与瑶山祭坛类似的土台果然呈现在了眼前。这个
土台的四面为覆斗形的斜坡,东西两边特意修成阶梯状,第二级阶梯上各有两条
南北向的排水沟。土台的南面和西面另有人工修凿的平整场地,从这一场地到土
台顶部高差约2.2米。整个土台的东西长约45米,南北宽约33米,总面积达1400
多平方米,大大超出了瑶山祭坛的台面面积。台面中间的灰土框与瑶山祭坛的尺
[3]
寸相近,南北长约9.5米,东西宽约7.5米 。灰土框外侧也是围沟,沟宽2.2—2.5
[1]刘斌:《走进神巫的世界》,《考古人的兴奋》,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余杭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与墓地发掘
简报》, 《文物》1997年第7期。
[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市文管会:《浙江余杭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与墓地发掘简报》,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长征出版社,1997年。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