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15
良渚——美丽的水中小洲
湖分布,东临大海,南抵宁绍平原,西及宁镇地区,北越长江,总面积约36000
平方米。从距今约5300年到距今约4200年,良渚文化顽强存续了1000余年,其影
响力也持续不断地波及了大半个中国。大量的证据表明,这支强势的古代文化,
其权力重心就在钱塘江口的北岸,即今天杭州市北郊余杭区中部的良渚镇和瓶
窑镇毗邻地带。这是一个具有独特地理及自然环境的小区域,在良渚文化延续的
大部分时间里,它是其最显要的文化中枢。由于这一区域保存着良渚文化最密
集、最丰富、最重要的古代遗存,学术界将其称为“良渚遗址群”或“良渚遗
[1]
址” 。事实证明,这片地区就是良渚古国的都城所在。
一、地质变迁及自然环境
良渚遗址群位于杭州市的西北部,两者直线距离约18公里。从杭州市区北大
门沿104国道出行,经祥符桥,过勾庄后分成两路。北路为老104国道,穿良渚镇
后往西北直行,至瓶窑镇约8公里。南路是为保护良渚遗址而外迁的新104国道,
[2]
大致临遗址群南侧,过北苕溪入东苕溪的交叉口,至彭公与老104国道交会 。
老104国道从长命通往北部的安溪有一条干道,人称“长安公路”。此路向北延
伸,在大遮山丘陵坡脚东折,经官庄、瑶山、羊尾巴山诸遗址通往德清县。
俯瞰浙北地区,西部是天目山系的山地和丘陵,东部为杭嘉湖平原。两者的
自然景观截然不同,西侧山高林密,幽深无限;东侧一马平川,空旷舒展。两大
地理区块的交接大致在湖州市和杭州市连线之间,此间山峦呈指状伸展渐失,
山体与平原犬牙交错。良渚遗址群就位于这条交错链南部最大一个口子的边沿。
这个口子由遗址群北侧的山峦向西延伸,经余杭区径山镇西侧和余杭镇西侧,再
伸展至杭州市西湖,大致呈一个C字形半封闭的大谷地。地质学上判定这个大谷
地属于新构造运动的沉降区,由北、西、南三条断层造成:北面的断层大致经过
余杭区的獐山—彭公,方向北偏东70°;西面的断层经过长乐,方向北偏西50°—
[1]1996年,国务院以“良渚遗址”及“良渚遗址群”为特指称谓,将良渚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址整
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两个名称来自学术界的习惯称呼,“良渚遗址群”有时也简称
为“遗址群”。
[2]104国道是从北京经由济南、南京、杭州至福建的国家级干道公路,前身为始建于1925年的京
(南京)杭(杭州)国道。遗址群内的路段原经良渚、长命和瓶窑,1998年为保护良渚遗址改道南
移,从勾庄至彭公拉直,避开了遗址分布密集区,故有新老之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