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19

良渚——美丽的水中小洲


              东南斜倾,海拔由5米降至2米。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排水条件使这里成为重要的
              水稻耕作区,依靠本地的土地资源便可养活大批人口。区域内零星分布着海拔
              20—50米的孤丘,自东向西有近山、荀山、巫山、前山、雉山、凤山、宋山、羊
              山等,晨雾中像一座座金字塔,它们成了良渚先民可以利用的生存基地。几乎所

              有的孤丘都留下了良渚先民活动的足迹。
                  就交通而言,良渚遗址群的东部是一望无垠的冲积平原,对外交往没有任何
              障碍;而它的南部邻近钱塘江,东部离当时的大海也不远,由水路同样可以通往
              远方。从防灾的角度,因为排泄畅通,一般的水患对遗址区构不成威胁,如遇大
              洪水,周边的山地也可让古代先民暂避一时。在兵家眼里,良渚遗址群隐秘在山
              峦之中,自身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只要镇守住各个方向的制高点,外敌就
              能被及时发现和抵御。即使到了区内,密布的水网也是难以轻易突破的阻障。
                  凡此种种,或者还有别的什么原因,总之良渚先民把这里当作了一个非常理
              想的栖居之所,长时间扎根于此,并且不计代价反复营建扩展其生存空间,最终

              使这里成了良渚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权力中心。




                           二、历史沿革与相关集镇




                  在现今的行政版图中,良渚遗址群处在杭州市北郊的余杭区中部,西属瓶窑
              镇,东属良渚镇。余杭区在历史上多有变动,夏商周三代属《尚书·禹贡》所称
              的“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分属越、吴、楚。此后长期分属余杭、
              钱塘两县,大体上西半部属余杭县,东半部属钱塘县。良渚遗址群的分布范围

              在两县毗邻区域,但多半属钱塘县。钱塘县和余杭县同设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公
              元前222年),当时钱塘称“钱唐”。王莽时(公元8至23年)钱唐县改名“泉亭
              县”。东汉时钱唐县一度并入余杭县。唐武德四年(621年)为避国号讳,改钱
              唐为“钱塘”。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钱塘县更名“仁和县”。南宋建
              炎三年(1129年),随着杭州升格为临安府,钱塘、仁和升赤,余杭升畿。元至
              正十五年(1355年),改临安府为杭州路,钱塘、仁和、余杭三县属之。明、清
              两代,钱塘、仁和、余杭隶属杭州府。民国初废杭州府,置钱塘道,并钱塘、仁
              和两县为杭县,与余杭县同属钱塘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制,实行省、
              县二级制,杭州设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置行政督察区,余杭县属第一



                                                                                       9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