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7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167

古城外的村寨


              灰沟的全貌揭示出来,或至少将灰沟与码头的关系探明,成了下一步要考虑的
              目标。可是另有更紧迫的发掘任务摆在桌面上,曹所长暂时打消了继续发掘的
              念头。
                  转眼到了2005年,良渚遗址管委会为了给正在建设中的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

              引进文物展品,希望省考古所对卞家山遗址作全面的发掘,发掘经费由管委会筹
              措。曹所长考虑再三,同意了这个建议。2005年4月—2006年1月(8月份避暑停
              工),以赵晔为领队,葛建良、孟小玲、祁自立为主力队员的考古队开始了对卞
              家山遗址的第三次发掘,良渚文化博物馆派出新分配的大学生孙海波参加了野外
              工作。这次发掘的重点自然移到了厂区北部,一方面要将墓地作彻底的了解和清
              理,另一方面要将灰沟做一个全面的揭露。发掘顺序由北而南,共计揭露面积约
              2000平方米(部分为前两次发掘区的下部堆积)。发掘后获知,北部的墓地由人
              工堆土形成,并经过几次堆扩,扩展方向也大抵由北往南。共清理良渚文化墓葬
              61座(加上2003年清理的5座,墓葬总数为66座),随葬品合计400多件。墓葬中

              一个非常醒目的现象是:有一半墓葬的头向朝北,这在良渚文化墓葬中极为罕
              见。良渚墓一般头朝南,这里大量出现朝北的墓例,很可能表明墓主的身份有特
              殊的来历。另有较多墓葬的葬具尚存木质纤维,像在很多墓例中见到过的那样,
              由上下两块弧形木板相扣而成。其中61号墓因为木质葬具保存较好,由良渚文化
              博物馆整体提取,经保护处理后现已陈列在良渚博物院的展厅之中。
                  灰沟被确认有两条,因为分布范围及走向都一致,也可认作是先后两个阶
              段的遗存。这两条大型的灰沟均呈L形,自东向西再折向南汇入南部水域。G1宽

              度10多米,岸边立有竹篱笆和木桩。G2在G1下部,范围更大,也有竹篱笆和木





















                                                                            卞家山漆绘残器


                                                                                     157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