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3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183

超乎想象的防洪工程








                              良渚遗址群地处山地边缘,又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较

                         长,雨量充沛,山洪时常爆发,这对遗址区的生产和生活必然造成
                         很大麻烦。据余杭县志记载,余杭地区的年降水日达130—145天,
                         年降水量在1150—1550毫米之间,而且山地的降水量又多于平原地
                         区。尤其是6、7月份出现的梅雨期,大雨、暴雨频繁,天气变化剧
                                                         [1]
                         烈,冰雹大风也多出现于这一时期 。遗址群西部和北部连绵的丘陵
                         山地每年所汇聚起来的巨量雨水,现在都汇入了南苕溪、中苕溪和
                         北苕溪,最后合流成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的东苕溪。即使在今天,为
                         了保护杭州市的安全,东苕溪两岸还要构筑起百年一遇标准的坚固
                         堤坝,那么良渚先民是如何应对暴戾的水患呢?





                                     一、神秘的塘山遗址




                              良渚遗址群所处的簸箕形冲积平原,地势虽略有高差,但总体
                         平缓。偶见小山丘,高度都在50米以下,落地面积也有限。良渚古
                         城的城垣早已散尽,除了孤丘和莫角山遗址,现在遗址分布区最醒
                         目的隆体当数西北部的塘山了。
                              塘山是一个长条形的堤状土丘,由于它周围没有什么遗址,也

                         因为它的形态似乎和一般遗址沾不上边,所以很长时期考古人员并
                         未注意到它。1996年纪念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时还无人提到它的名
                         字。但是当时的良渚工作站站长王明达已经对它有所留意,虽不能
                         确定是否跟人类活动有关,总觉得这条堤状土丘有些古怪。
                              1996年底发生了一起盗掘事件,地点就在塘山东部的卢村段。
                         王明达派方向明前去试掘,结果在30平方米的探沟内发现了玉器残
                         件和石质加工工具。对此收获,王明达颇感意外,于是命赵晔对整



                         [1]余杭县志编纂委员会:《余杭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


                                                                                     173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