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4 - 钱塘江医药
P. 94

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  钱塘江医药文化


                  在医学史上,但凡一部伟大著作产生之后,往往会伴随着产生众多的后续
              性著作。在《本草纲目》众多后续性著作中,成就最大的无疑是清代赵学敏的
              《本草纲目拾遗》,这是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后又一部医学著作,代表了清
              代本草学的最高成就。赵学敏对李时珍钻研医药的精神非常敬佩,很赞赏《本草

              纲目》的广博。但他认为《本草纲目》不可能包罗万象,而且“物生既久,则种
              类愈繁”,必须及时补充。“如石斛一也,今产霍山者,则形小而味甘。白术一
              也,今出于潜者,则根斑而力大,此皆近变产,此而不书,过时罔识”。这一点
              说明赵学敏通过对药用植物的细致观察,已具备了生物进化的观点,已发现了植
              物进化中的变异现象。这种先进的进化思想要比法国拉马克的“动物学的哲学”
              (1809)早50年,也比英国达尔文的“植物在驯化下变化”(1868)早100年。
              正是为《本草纲目》拾遗补正,赵学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工作。在历近40年时
              间里,他查阅了600多种文献,请教了众多的有实践经验的劳动者,仅《本草纲
              目拾遗》书中所载的就达200人以上,既有“世医先达”,又有“土人”、“某

              仆”、“老妪、”“辛苦劳碌人”。除此,赵学敏还亲身实践栽种和尝试某些药
              物。如有一种名叫“落得打”的具有消肿止痛作用的药物,在《百草镜》记载
              是“八月开花,苗叶如菊艾”。为了进行证实,赵学敏在家里亲自栽培并仔细观
              察,结果发现其形状实际是“叶子细碎如蒿艾”。后来他还用落得打为女佣治好
              了淤血,验证了药物的实际功效。经过长期努力实践,《本草纲目拾遗》终于问
              世。
                  乾隆三十年(1765),赵学敏撰成《本草纲目拾遗》,补阙拾遗,为一代

              名著。该书专为收录《本草纲目》一书所未载之药物而作,故名“拾遗”。书共
              分水、火、土、金、石、草、木、藤、花、果、诸谷、诸蔬、器皿、禽、鳞、
              介、虫等18类,合计921种药物(包括附品药205种)。其中新增716种为《本草
              纲目》所未载、161种为《本草纲目》已收药物作补订。书前“正误”项下,另
              纠正《本草纲目》错误34条。分类中去掉了“人部”,认为“非云济世,实以启
              奸”;增加了藤、花二部,并分“金石”为二部。其中各种药述说不分项目,统
              而论之。个人心得则夹注文中或附注于后,无固定格式。收集多得自民间采集、
              种植,以及大量来自于约600种文献资料所记,搜罗可谓豪富。当时传入的西医
              西药资料,亦间见纳入,如日精油、金鸡纳、刀创水(碘酒)、鼻冲水(氨水)

              等。正品条下所记,不少药至今常用,如冬虫夏草、千年健、藏红花、建神曲、
              鸡血藤、胖大海、鸦胆子等。此外,书中特别收载许多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
              区、沿海地区,几可遍及全国各省。药品分布地区之广,为历代本草所无。书中


              82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