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运河文化读本
P. 55
一道闸,在申遗天平上究竟有多重 >>>
因钱塘江水位一般比龙山河高,为防江水倒灌入城,江河交
接处便建了龙山闸(今闸口位置)。
不懂“闸”的地方官,让杭州人苦头吃足
钱镠赋有水利天分,他不但设置闸和堰拦截泥沙,且连钱塘
江的江水都不让它进入杭州城,而只令城内诸河专用西湖水。
浙江历史专家陈建华曾著文描述:“……城中诸河水皆清
澈,无由淤塞,钱氏治国之时也就少有浚河之事……”
相比之下,北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杭州(时称
余杭)的地方官王钦若对“闸”的意识就较弱。
为了方便舟楫往来,他毁了位于半道红的堰闸,西湖水往下
游流去,湖水可就不够百姓用度了。
这一来,王钦若只好开龙山闸等闸门,放江水入城,结果,
“沙泥浑浊,一汛一淤,积日稍久,便及四五尺”,运河里有
四五尺厚的淤泥,哪里还能行舟,因此常常要疏浚。
疏浚时,腐臭的河泥堆在沿岸,附近居民叫苦连天,而遇到
下雨,河泥又会被重新冲入河道;当来不及疏浚时,往往“谷米
薪刍,亦缘此暴贵”(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
“苏市长”的第一把火,就是给母亲河“洗澡”
还好,苏轼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到杭州,当上了“市
长”(知州)。
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治水,苏轼只用一道闸便解决了因
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