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3 - 杭州党史故事
P. 193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
景。”1995年,随着机场启动筹建,刚毕业一年的张兴桥由民航浙江省管
理局调到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为机场办)工作。
“筹建初期,机场办的主要任务是为萧山机场建设做好可行性研究、
方案设计、评审论证、立项申报及配合机场建设用地征迁等各项前期工
作。负责工程实施的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工程建设指挥部是在1997年7月工
程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时开始组建的。”张兴桥说,指挥部的办公地点最
初设在杭州武林门的民航售票处,后又在坎山镇光明桥附近找了一家小招
待所办公,半年后,机场办公、辅助用房建成,指挥部再次搬迁。
1998年,机场飞行区、航站楼等各项主体工程全面动工,张兴桥参与
了机场一期飞行区工程的设计协调、施工招投标、工程施工管理及机场总
平面规划编制等工作。
飞行区工程主要包括跑道、滑行道、停机坪三部分,场道地基处理效
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满足波音747-400(当时最大的民用飞机)这一
类大型飞机的起飞、降落、滑行需要。
而萧山机场场址区浅层地表主要是粉砂土或砂质粉土,且河塘、暗
塘、暗浜遍布整个场区,地质条件相对较差。为确保供飞机起降、滑行的
道面在建成后板块间不产生错台、不出现明显的差异沉降,张兴桥和设计
院的专家们开始探索最适合本场的地基处理方案。
“根据场区地质条件特性,我们提出了三种方案:强夯、降水后再强
夯、震动挤密碎石桩。对三个方案我们分别选择了3个试验区,每个试验
区域面积均为3600平方米,试验区选在滑行道上,以便试验结束后填筑的
石料可继续作为垫层材料使用。”于是,就在那个尘土飞扬、雨水飞溅的
广场上,张兴桥和设计院的专家们一起,与试验区及试验仪器上的数据较
劲了整个夏天。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