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3 - 杭州运河史话
P. 143
第三章 杭州运河的繁荣
巨大来看,当政者是下了相当大的决心的。
龙山河故道开挖工程竣工后,大大便利了杭城的水上交通运输,降低了货物
的运费,平抑了物价,公私两便,因此,官府和百姓都感到非常的满意。时人杨瑀在
《山居新话》卷一中赞叹道:“往年每行李一担,费脚钱二两五钱。今以一担之费
买舟,则十担一舟能尽,其利可谓溥矣!”主持这项工程的脱脱,也因此受到杭城
百姓的感戴。相传他离杭赴京这一天,杭城百姓数万人号恸大哭,拦住他不让他
走,极力挽留。
至元朝后期,杭州城内外运河再次出现了严重淤塞的现象,并再度引起了物
价的飞涨。为此,统治者不得不体察民瘼,于元惠帝至正六年(1346)十月开始修
浚城区运河,特别是对南起龙山、北至猪圈坝长达30余里的运河干线进行疏浚。
工程于次年二月完工。元代苏天爵《江浙行省浚治杭州河渠记》(见《滋溪文稿》
卷三《记》,《适园丛书》本)一文详细记录了这一工程的始末:
至正六年十月,江浙行中书省始命浚治杭州郡城河渠。明年二月卒
事。宰臣慎于出令,僚吏勤于督工,庶民乐于趋役。于是河流环合,舟航
经行,商旅由远而至,食货之价不翔,稚髦莫不皆喜,公私咸以为利矣。
又明年冬天,爵承命参预省政,幕府奥林请纪其事于石。
古者立国居民,则恃山川以为固。大江之南,其城郭往往依乎川泽,
又为沟渠,以达于市井。民欲引重致远,必赖舟楫之用。岁月既久,宁无
湮涸,则加浚治之功焉,然劳民伤财。昔人所居重藩省者,必得清慎之
人,知爱民为本,则能倡其众;官郡县者,必得廉能之臣,知奉公为职,
则能集其事。否则,克有成功者鲜矣。
杭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山川之盛,跨吴越闽浙之远;土贡之富,兼
荆广川蜀之饶。郡西为湖,昔人酾渠引水入城,联络巷陌,凡民之居,前
通阛阓,后达河渠。舟帆之往来,有无之贸易,皆以河为利。或时填淤,
居者行者,胥以为病。在上者,日理政务有不屑为;长民者,压于大府不
敢擅为。观望因循,天下之事,日渐废坏。有志于当世者,可不为之长虑
乎?岁在乙酉,天子念东南贡献之烦劳,悯民生之凋弊,诏命国王丞相江
浙省事。王威仪有度,中外具瞻。又命翰林学士承旨达世贴穆尔为平章政
事。公读书守法,不矜不扬,曾未数月,百度修举。乃询民之利病,众以
河渠不治为言。丞相咨于官僚而允合谋于宪府,而佥同平章公总其事于
上,检校官李益、杭州路总管赵琏董其役于下。又以掾曹十余人分治。其
工南起龙山,北至猪圈坝,延袤三十余里。寻以冬寒止役,春复役之。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