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杭州运河史话
P. 17
绪 言
射线状地相互联络,作为重要的运粮线路而发达起来。临安依托运河、运河依存临
安的局面从此全面形成,正如《宋史》卷九七《河渠志》中载当时官员所说的:“国
家驻跸钱塘,纲运粮饷,仰给诸道,所系不轻。”(中华书局1977年版)当时从京口
至都城临安的浙西运河(即江南运河)更成为国家的生命线,时人言:“自临安至于
京口,千里而远,舟车之轻从,邮递之络绎,漕运之转输,军期之传送,未有不由此
涂(按:通‘途’)者。”(《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之九)陆游在《渭南文集》卷二○
《常州奔牛闸记》中也说:“自天子驻跸临安,牧贡戎贽,四方之赋输,与邮置往来,
军旅征戍,商贾贸迁者,途出于此,居天下十七。其所系岂不愈重哉?”(见《陆游
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由此可见,大运河不仅保证了南宋中央政权对各类财赋
的供求,而且也是其向全国各地下达政令、遣发军队及流通物资等的重要通道。
元明清三朝,虽然都以北京为国都(明前期约50年以应天即南京为国都除
外),但杭州作为中国近世文化的摇篮和重要策源地之一,始终发挥着独特的作
用,也为将近世文化通过大运河这一载体辐射到全国乃至世界作出了独特的贡
献。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 · 波罗和众多阿拉伯人,都视杭州为世界上最美丽、繁
荣、神奇的城市。值得指出的是,当清末公路和铁路兴起以后,千里大运河的其他
各段都或多或少陷入困境,而杭州至太湖段却依旧“风景这边独好”,水运繁忙如
昔,杭苏、杭锡观光游人如织,这一段运河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通道。如果我们对
此作番深入的思考,将可以解读杭州和运河融合中所折射出的“精致和谐、大气开
放”的人文精神。
其次,加强了杭州与其他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为杭州吸收外地特
别是北方的先进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苏轼,都是通过
运河到杭州任职的;诗圣杜甫“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为问淮南米贵
贱,老夫乘兴欲东游”(西陵即今杭州滨江区西兴街道)的诗中,可以体会到杭州
当时商业经济的繁盛和地位之重要。杭州在元后期能成为杂剧的中心,京杭大运
河也同样扮演了重要的作用,当时关汉卿等戏曲大家便是通过京杭大运河从大都
(今北京)南下到杭州的。
第三,运河与西湖及西湖诸山、钱塘江是构成杭州城市环境的三个重要因素。
如果运河不与西湖相通,西湖及西湖诸山也就难以对杭州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的
作用。对于运河与杭州城市发展的关系,早在唐和五代时期就已经引起当政者的高
度重视,而且对它的认识比人们对于钱塘江与杭州城市发展的关系问题的认识要
早一些。唐代白居易曾引西湖水入运河;钱镠修筑的捍海石塘,则可以说是最早沟
通杭州城市与运河的浚治工程。北宋杭州知州苏轼建大小二堰隔断钱塘江潮水,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