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3 - 内文
P. 143

民本|菊隐祠      131








                            探,亲自找上门来。他以让菊隐公出来做官,给元朝廷效命为由,

                            试探其反应。菊隐公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为了不波及镇上及附近的
                            百姓,他一方面与巴延虚与委蛇,另一方面暗中将自己的住宅改为

                            了纯真道院,然后带着妻子儿女偷偷逃到了杭州西北的洛山,并在
                            那里度过了自己的余生。临终前,他告诫自己的子孙不得在元朝廷

                            做官,不能忘了做人的根本——为百姓多行义举。菊隐公的子孙继
                            承了他的遗愿,直至元王朝灭亡都没有出来做官,但修桥铺路、周

                            济邻里的善举却不胜枚举。
                                后来,镇上和附近的百姓为感念菊隐公的忠与善,在纯真道院

                            内修建了菊隐祠;后又为他和殷澄、赵梦僩另建了“三义祠”,以

                            表达对这些先人的缅怀之情。
                                菊隐公走了,但他的后人并没有忘记祖训。元朝末年,眼看元

                            统治者即将消亡,菊隐公的孙子维一、维义一起从杭州返回王江
                            泾,并在雁湖(今王江泾镇雁荡)旁居住了下来。兄弟俩重义轻

                            财,一时豪杰多归之。当时,恰值强盗蜂起,维一、维义兄弟俩便
                            散财练兵,护卫家乡。流寇因屡屡受挫,便不敢再前来骚扰,当地

                            百姓无不称赞陶氏兄弟。光阴荏苒,维义公的后人陶钲与陶镒兄弟
                            俩偕隐雁湖滨,筑“同心楼”以示友恭之谊。宋景和《闻川泛棹

                            集》:“湖山随意可徜徉,疏槛临流汛月光。最是同心楼畔客,昔
                            年春草梦池塘。”更为难得的是,公元1439年(明正统四年),嘉

                            兴一带粮食歉收,老百姓流离失所,兄弟俩出谷麦二千二百八十石
                            充实常平仓,又在附近好几个村子开设粥厂救济灾民,被朝廷旌为

                            “义民”。后来,公元1456年(明景泰七年),又逢天下大饥,陶
                            钲之子陶泽,经与家人商讨后“出粟千斛助赈,又运米七百斛实京

                            仓”。为了尽量减轻百姓疾苦,他亲自站在了救灾的第一线,夜以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