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8 - 内文
P. 168
156 流淌的精神 ——人文秀洲的 100 个故事
关。据《嘉兴新志》记载:“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避乱于镇北
车家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构大厦于汇上,居民四附。”汇上
就是指马厍汇,它就是这样形成集镇的。辛亥革命前后曾为玉溪镇
驻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制马厍乡。马厍汇是一个人文历史
十分深厚的江南水乡小镇。清澈的玉溪河水自西向东流过集镇,春
回大地时,田野里到处开满紫色花朵的苜蓿,万紫千红,风景十分
秀丽。“落日行吟芳草畔,夕阳古渡苜蓿湾。”这是古人的诗句,
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幅美景。苜蓿湾是马厍汇的别称。
马厍汇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单在辛亥革命前后,除了张绍忠
还有龚宝铨、方於笥、方英和名医朱斐君等有名望的人物。可是由
于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这个乡级小镇还
没有一所像样的正规小学,学生只能在镇东的高桥庵里上课,另外
在张家墙门内也有一所私塾。只有少数有钱人家的子女才能上学读
书,广大贫民子女,特别是农民子女,根本无钱也无处读书。
张绍忠对家乡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为了发展家乡的教育事
业,决心捐资建造一所小学。在一次回乡探亲时,便和几个家乡好
友方驵权、徐止庵等人商议建造马厍完小事宜。张绍忠除率先捐资
三千银元外,还到浙江大学的同事中募捐。在他的努力下,不单乡
贤方驵权、徐止庵、陈炳章等人捐了款,他在大学的同事好友,像
清华大学教授叶企孙,浙江大学教授郑晓沧、涂长望等也都捐了
款。由于教务繁忙,他委托乡贤徐止庵负责筹建学校。
马厍小学校址选在马厍集镇东边的玉溪河北岸,坐北朝南,占
地面积约5亩,是中式木架砖瓦结构,红墙黛瓦。校舍房屋共有三
进。第一进中间是校门,两边有两间教室。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
中间是一条走道,走道两旁种有两排矮冬青树,园内种有芙蓉、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