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9 - 内文
P. 169
仁爱|张绍忠与马厍小学 157
竹桃、梅花树及月季、牡丹等草木花卉。第二进中间是小礼堂,礼
堂正北有一个小舞台,可供教师作报告、学生演讲和文艺演出。小
礼堂两边也是两间教室。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是一片小操场,大家
都叫它前操场,是学生游唱文体活动的地方。学校每天早晨的升旗
仪式也在这里举行。操场东西两边还竖有一副篮球架,操场面积虽
然比正规篮球场小很多,但小学生在这里打篮球还是非常愉快的。
小操场四周还有走廊,师生从二进走到三进可从走廊上经过。即使
下雨天也可以不打伞,不穿雨鞋。第三进中间是一间小活动室,内
放一张乒乓桌,两边也是两间教室,第三进之北是后操场,后操场
比前操场大得多。后操场没有围墙,北面是一片田野,东西两边种
了冬青、梧桐、槐树等作围墙。后操场的东北角有一个跳高跳远用
的沙坑,西北角有跷跷板、滑梯等供小学生活动的设施。学校共有
六间教室,其中一间作教师办公之用。六个年级其中一间是复式
班,后来学生多了,小礼堂平时也作教室,开会或演出时就把课桌
搬到外面。
新建的马厍小学,在20世纪30年代的嘉北农村乡镇是比较正规
的,设施比较完善,带着现代化气息,学生的课桌仿制美国的式
样,四脚做成“K字型”,既美观又牢固。
学校建成后他聘请了龚宝镇担任校长,编写校歌,招收本地农
民的子女入学,一时传为佳话。后因日寇占领了嘉兴一带而被迫停
课。1938年下半年,局势稍为平稳一点,就重新复课,但日本鬼
子经常借检查到学校扰乱,老师、学生不得不把不按规定的教科书
藏在石缝中,把书包藏在厕所内,以逃避日本鬼子的无理检查。抗
战期间,马厍生长的一些原在外地工作的知识分子,为了躲避战
乱,暂时在家乡任课,因此,当时的师资力量十分充足。来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