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6 - 内文
P. 246

234  流淌的精神 ——人文秀洲的 100 个故事








              剃一次头要近一个小时,特别是修面,从面部到颈部,最后,连耳

              廓也给你轻轻地刮一下。这还不够,师傅用一把小剪刀,把太长的
              鼻毛剪短;用小小的耳勺,把耳孔掏一掏,剃头简直是一种享受。

                  大火烧掉了剃头店,三个师傅一时造不起房子,但老百姓的头
              不能不剃。他们就在茶店门口空地上,摆一把椅子,架一面镜子,

              剃起头来。剃头用的热水,向茶店老板讨一点。但这总是权宜之
              计,遇到下雨天,就不能剃头,而老百姓因为晴天农活忙,大多要

              等下雨天来剃头。三个剃头师傅非常着急。剃头阿宝较为年轻,家
              里还种了几亩田,想到了造草棚开剃头店,负担能轻一点,就和刘

              师傅、蔡师傅商量一起造。可是,这两位师傅家里不种田,哪有稻

              草,便一筹莫展。这件事被几个老顾客知道了,就对三个剃头师
              傅说:“稻草没问题,我们大家拿过来。” 三个剃头师傅喜笑颜

              开,就选择邵洪昌、邵宝山兄弟俩的药店西面的空地上建造草棚。
              “说说容易做做难”,造草棚除了需要稻草,还需要毛竹、杜竹

              (做椽子),最难的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和必需的工具。三个剃头师
              傅的剃头手艺高强,造草棚却束手无策。好在当时农村里造草棚本

              来就互相帮忙。那些老顾客有的送稻草,有的送杜竹,还带着筑泥
              墙的板、凿泥墙的笋撬、锯子、竹刀……纷纷赶来帮忙。三天时

              间,三间草棚造好了,三个师傅乐开了花。他们喜在心里,也记在
              心里:以后,这些老顾客剃头就不要收钱了。

                  接着,原来一些九里汇的居民也陆续回来,建造了草棚或房
              屋。被日本人烧成废墟的九里汇,两年后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两

              家茧厂没有重新建造),成为当地老百姓的重要集市。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