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4 - 内文
P. 324

312  流淌的精神 ——人文秀洲的 100 个故事








              大家闭口不提从前之事,相处得十分融洽。

                  因为没有桥,到南岸很不方便,甚至可能会酿成悲剧。于是两
              家商量,决定出资合修一座桥。港南面村坊里的人听到港北两家要

              造桥,每家每户都积极支持,有捐资的,有捐物的,还有捐工的。
              不久一座连接两岸的木桥修好了。当桥竣工的时候,他们合计给桥

              取个名字,经过细细琢磨,最后决定取名为“常睦桥”。取名常睦
              桥就是要告诉后代人,处事要相互宽容,邻里要经常和睦。这座桥

              沟通了两家人的心声,道出了他们的心愿,连接了两岸村坊百姓的
              交往。从此,王、李两姓世世代代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与港南各

              村坊也友好交往,联婚联姻。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港北也和

              港南一样繁荣起来了。
                  得天独厚的常睦桥之地东连王店、西接梧桐、南通硖石、北往

              濮院,这个新中国成立后建制的小集镇几十年来更有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1956年建制建设乡,常睦桥为乡政府的所在地,这座老常

              睦桥不再适应两地群众的过往,公家拨款重建一座三孔石桥。后来
              建设乡改名建设公社,公社办起了畜牧场、竹器厂、农机厂、信用

              社、供销社、广播站……建造了中小学、粮管所、卫生院、新华书
              店……每当卖粮售茧之时,常睦桥上人来人往、桥下百舸争流,好

              一派《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座三孔
              石桥不再适应两地百姓的过往,嘉兴县桥梁队扎营安寨拆除了这座

              三孔小石桥,重建了一座两边有栏杆的水泥拱桥,人们出行更为方
              便,一担担白白胖胖的蚕茧挑进桥南的茧站,一担担金黄饱满的谷

              子挑进桥北面的粮站,耕作的拖拉机在桥上来来往往。
                  改革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常睦桥小镇沸腾了。个私企业如

              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这座70年代建造的水泥拱桥又不再适应时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