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9 - 内文
P. 409
工匠|陡门桥影 397
禁区,大人一旦发现小孩上桥玩耍,就会发无数道“口头金牌”将
其召回家中,女孩一顿臭骂,男孩一顿棍棒或者被揪着耳朵训斥是
少不了的。在这样的严管之下,胆小的女孩基本上没有再敢登大桥
一步的,但是男孩心中的“男子汉气概”却往往隐隐作祟,越是禁
止,就越有挑战的欲望。
然而据史料记载,古时的陡门大桥没有如此的禁忌,而是人来
人往,川流不息。站在陡门大桥上看风景,是一种享受。向东看,
塘北有绿荫浓密的本觉寺和三座气势雄伟的牌坊,其中一座还清晰
地刻着“圣旨”二字,意为乾隆皇帝御赐;塘南有迎风站立的月朗
亭,钮云逵《新溪棹歌》云:“石尤风急水无潮,百丈牵来几折
腰。月朗亭前看月出,估船齐过大通桥。”向西看,塘北有新塍塘
的水缓缓流来,上架一座观音桥;塘南有濮院港的船至而落帆,穿
迎春桥汇入运河。再向桥下看,船只“百舸争流”,到晚上更是
“江船火独明”。
如果是清明节前后到陡门大桥,桥上岸上更是人山人海。朱仿
枚的《新塍镇志》载:“自皂林抵万寿山官塘,皆濮氏修筑,人称
濮家塘,亦称北塘。清明日,乡人每圩各装一船,为划船之会。用
毛作棚,船中鸣锣鼓。一人椎髻簪花,作蚕妇装,先翻叶仙诗,卜
价之高下;次为把蚕、秤茧、缫丝等事,以卜蚕丝之丰歉;又一人
农服作田夫装,先下秧田,此为种秧,踏车耘苗,刈获打稻之事,
以卜田岁之丰歉,盖豳风之遗意。演毕,弄刀剑、钢叉,以习武,
事亦农隙讲武之意。或一人赤体试拳棒,或两人对搏,盖仿古白
打之戏,皆会于万寿山、陡门等处,划船数十,往来如织。士女划
舟往观甚众。”这就是盛极一时的濮家塘划船会。划船会最为高潮
的部分是在陡门西七里的秋千泾至陡门东三四里的白云桥漾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