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内文
P. 49

志学|甲骨文研究大家严一萍          037








                            接受旧式教育,就读于新塍第一完全小学(正蒙学堂前身)。毕业

                            后,严一萍因染上肺病,于是在许锦城医室学习中医。经过苦心钻
                            研,他竟然把自己的病治好了,还帮助他的小学同学沈德基诊断病

                            情,并使之康复。学中医不免要抓药,而药方中不免要用上龙骨。
                            龙骨就是龟甲或兽骨,上面往往有一些奇怪的字迹和符号。严一萍

                            在许锦城门下学习时,一定仔细端详和把玩过某些龙骨上形如图画
                            的奇奇怪怪的文字与符号。严一萍本身有深厚的古文字功底,这些

                            龙骨对他而言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他兴奋不已,他由此与
                            甲骨文结下了不解之缘。严一萍早年所积累的中医知识,也奠定了

                            他日后著述关于殷代疾病与医疗的《殷契征医》一书的基础。

                                不久,严一萍到上海江南学院攻读政治经济,后因学校停办导
                            致求学受阻。但他仍在乡间深研医学与古文字,并受新塍早期共产

                            党人沈选千、朱亮人等的影响,与同学编印进步刊物《春雷》月
                            刊,并为《少年新塍》撰稿。

                                1934年,严一萍经同乡张木舟介绍,到陕西长安县政府担任县
                            长翁柽的秘书。在公务之余,他总是不忘外出探访汉唐遗址、遗

                            物。抗战初,他回到嘉兴,之后担任新塍区区长,1943年改任嘉兴
                            县政府主任秘书,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党部书记室总干事。居住上

                            海期间,严一萍开始收购古籍,特别留意搜集乡邦文献,同时也埋
                            首于甲骨文研究。由于严一萍从十几岁就开始接触董作宾的《安阳

                            发掘报告》,对这位甲骨文研究大家的名号早已心向往之。
                                20世纪初以来,有四位学者在甲骨文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

                            们就是被人称为“甲骨四堂”的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
                            堂)、董作宾(号彦堂)和郭沫若(号鼎堂)。至1949年,“甲骨

                            四堂”中只剩董作宾和郭沫若两堂。严一萍决定投拜已在台湾的董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