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内文
P. 46

034  流淌的精神 ——人文秀洲的 100 个故事








                  炎炎烈日之下,他撑着一把凉伞行走在干裂而发烫的大地上,

              汗水浸透了衣裤;凛冽寒风之中,他裹紧了身上的棉袍,踟躇在冰
              天雪地。就这样,白天他不知疲倦地用脚丈量着王江泾镇的每一寸

              土地,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记录着、翻阅着、整理着手头的资料。
              从立志编纂《闻川志》至搜集材料、翻阅资料、实地考察等,唐佩

              金足足准备了十多年;尔后,他又用五年的时间才将《闻川志》的
              雏形——《闻湖志稿》编纂完成。为了尽量减少书中的错误,他将

              书稿给了他的良朋益友,请他们代为校阅。在参与校阅的过程中,
              有两位极大的功臣,一位叫陶葆廉,一位叫沈云桂。他们也都是王

              江泾人。前者是两广总督陶模的次子,后者迁居吴江盛泽后成了南

              社的长者。他们两人极为用心,用了六七年时间才将书稿校对完
              毕。在这六七年时间之中,唐佩金自己也再次对初稿进行了校阅。

              后来,直至《闻川志稿》出版后,陶葆廉还在进行仔细的校对,其
              校对稿至今还保存在嘉兴市图书馆中。因此,《闻湖志稿》的完

              成,实际所花的时间近30年。
                  《闻湖志稿》完成之时,正值辛亥革命之际,而此时的唐家已经

              衰败不堪了。大概是迫于生计,也可能是为了能使《闻湖志稿》正常
              出版,50多岁的唐佩金出任了金阊(今属苏州市)县佐。然而,在此

              期间,他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了民国政府的腐败,因此又早早地卸
              任返归故园。从此,他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而书稿的出版也因此由

              20卷压缩到了4卷,由30万字左右缩减到了不到9万字。
                  志稿名为“闻湖”“闻川”,而不是“王江泾”,可能出于以

              下原因:
                  闻湖(今王江泾镇境内的梅家荡),又叫闻家湖,它原来只是

              秀水(今王江泾)东北境的一个无名巨浸,五代十国时因有显赫的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