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 - 内文
P. 79
志学|大跨空间结构的开拓者沈世钊 067
地实地考察钢结构的具体工程,周末到市图书馆查阅收集资料。其
间,他又和另外两位访问学者合作完成了《钢结构构件稳定理论》
一书的撰写,并完成了两项研究课题,发表了五篇学术论文,另外
还协助美国教授指导了一名博士生和一名硕士生。
“矢志不移,勤勉踏实,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这是沈世钊
从事科研工作的一贯作风。他说:“跟着感觉走,迷信和依赖权威
而不愿多动脑筋,这对学者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勤奋是成功的催
化剂,而持之以恒、滴水穿石更是抵达成功的最近通道。”多年
来,正是靠着这些“诀窍”,沈世钊在事业上取得了辉煌成就。
1982年,建筑系的梅季魁教授承接了吉林滑冰馆的设计任务,
并找沈世钊配合做结构,希望能有所创新。“这是个连国外都很少
有参考样板的创新系统,自己对悬索结构也不熟悉呀。”沈世钊有
点犹豫地想着。不过,他马上着手钻研有关悬索结构方面的文献。
为了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说服专家组,他将自己禁闭在办公室里,
进入到了忘我的“疯魔”状态。由于屋面节点多,需要分别核算各
个节点的受力情况,因此他采用计算器演算和BIM建模模型演示进
行全面推演,仅底稿就打了2000多张。饿了啃口面包,渴了喝口矿
泉水,累了趴在桌上打个盹。就这样,沈世钊忘我工作了半个月,
体重骤降20斤,终于推导出了预应力双索系统的全套解析计算理
论,把这一设计任务出色地完成好了。
1985年,他又参与了北京亚运会两座体育场馆的设计,同样也
采用了创新的组合网壳结构和组合索网结构等空间结构形式。
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后,他被聘为奥运场馆建设高级顾问,参
与了一些奥运场馆的方案评审和工程咨询工作。在商讨“鸟巢”建
设时,他坦诚地说,这个貌似鸟巢的建筑,不是用树枝搭建,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