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2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122
杭州全书· 良渚丛书 良渚文明的圣地
来源,从而形成祖先崇拜,这是图腾崇拜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图腾物被想象成与
每个族人都有血缘关系的神秘对象。人们在村落前树立图腾柱,在房屋、生活用
具上绘制图腾形状,甚至将图腾纹在身上,都是为了表现超自然的祖神与族人同
在,时刻庇护着族人。随着氏族社会的发展,当某一氏族获得部落的主导地位之
后,该氏族的图腾保护神就会上升为本部落的保护神。进入复杂社会之后,这种
崇拜物随之成为维护社会集团稳定的工具,同时也成为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标
志。这时的图腾已从巫术性转变为宗教性的崇拜神,其纹样也从具象变成了抽
象。良渚文化中的神人兽面图符,正是图腾崇拜转变为宗教性神崇拜的一个典型
例证。
无论是神人兽面纹,还是鸟纹或龙首纹,“只有长期生活在这种神灵崇拜的
[1]
强烈社会气氛中,并具有丰富艺术实践的人,才能产生这样的艺术杰作” 。这
些纹样已完全超出了部族早期关于图腾的一般概念,决不可以用单一的具体的某
种动物来作解释。它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提炼与融合,已根深蒂固地植入了这一
地区古代先民的脑海之中。从具象到抽象,从巫术到宗教,从多元的图腾到统一
的神灵,或许正是造神过程的一种反映。在许多的民族材料和文献中,关于神灵
的形象,一般也都被描绘成半人半兽的样子。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良渚文化
[2]
的半人半兽形象已经是一种较成熟的神灵图案 。从神权政体的角度,这一神人
[3]
兽面纹饰,很可能就是良渚古国缔造者的神化形象 。
[1]牟永抗:《良渚玉器上神崇拜的探索》,《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9年。
[2]刘斌:《试论良渚玉器纹样与玉礼器形态的关系》,台湾《故宫文物月刊》第171期,1997年。
[3]严文明:《良渚文化: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长江文明的曙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