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5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135
由台城到围城
[1]
河城址,面积约120万平方米 。这些史前城址虽然彼此之间的时间跨度很大,
规模和堆筑方式有显著差异,功能也不尽相同(有的为政治中心,有的偏重防御
功能,有的为经济重心,有的以防洪为主),但都应该是社会复杂化或文明化进
程中的产物,并且总体上时代越晚规模越大、结构越复杂。令人困惑的是,史前
时期社会发展程度走在最前列的良渚文化,居然在良渚文化发现70周年(即2006
年)之际都没有发现一处筑有城垣的城址,实在有些不可思议。从技术上讲,良
渚文化已具备大规模土建及夯筑能力,建造城垣应该毫无问题。联想到陶寺遗址
经过了约20年的探寻才发现了巨大城址,也不能排除在后来的考古工作中,良渚
文化的城址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尤其是良渚遗址群内如发现城址,其
规模和结构将不亚于陶寺古城。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考古人员的这个怀想竟成了现实。一座面积达290
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骇然面世。圆角方形的城垣矗立在莫角山四周,拱卫着莫角
山,衬托着莫角山,从而使莫角山统治中心的地位更显庄严和高贵。
二、良渚古城终被发现
2006年初,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拟将莫角山重点保护区内的居民,迁置到莫
角山西侧400米开外葡萄畈村的一块空地。这片空地当时为低平的农田,呈规整
的长方形,占地约30亩,东部紧贴杭生路坐落的条状台地西坡。2006年6月,省
考古所依照程序对这一安置点进行考古勘察。根据以往的钻探资料,与台地交接
的东部区域有文化堆积,故考古工作的重点放在东区。刚开始考古队间隔一定距
离布探沟挖掘,后因堆积较厚并出土较多遗物而转为布方发掘。
随着挖掘工作的进展,一条南北向的壕沟逐渐显露。它位于杭生路西坡的坡
底,宽度约45米。壕沟的淤泥中包含大量良渚晚期的陶片,其中有黑亮的陶豆、
陶盉及宽把杯。2007年1月,就在挖掘工作行将结束的时候,在壕沟东岸即台地
西坡的解剖探沟中,发现4米厚的台地系人工堆筑,底部铺有棱角分明、人工开
采的石块。经了解,附近村民在台地的其他位置凿井时,也曾发现过类似的石
块;大观山村委大院兴建时,也在地下发现过许多石块。考古队据此判断:杭生
[1]北京大学考古系等:《石家河遗址群调查报告》,《南方民族考古》第5辑,1992年。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