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2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132

杭州全书· 良渚丛书  良渚文明的圣地


              构。一句话,对莫角山遗址的准确把握,关系到整个良渚文化在我国史前社会中
              的历史定位和确切作用,关系到良渚文化研究的基本方向。
                  1996年,严文明先生在《良渚随笔》中进一步推断:“莫角山那个长方形土
              台子的面积已经超过除石家河以外的较大型的城址,它是否就是良渚文化的一座

              城呢?”在他看来,“既然在这个时期许多地方都已出现城堡,这样一个统治中
              心自然也不应该没有坚固的防卫设施。土台子的长方形可能出于某种礼制的需
              要,而它周围之所以修成陡坡并且用红烧土坯等夯筑结实,使人很难爬得上去,
              则应是为了某种实际的需要。如果在边缘加修一条小土垣,或者建造篱笆栅栏,
              栽些荆棘之类的防护带,当可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也许莫角山遗址就是良渚文
              化的一座台城。”不仅如此,严先生还对莫角山外围的防护设施提出了预见,认
                                                                [1]
              为“并不排除在它的外围还会有其他防卫设施的可能” 。
                  1999年1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张学海先生,应邀带领4名技工对莫角
              山及其周边地区进行钻探,确认莫角山就是一座台城。根据钻探资料,张先生

              认为莫角山四面为城垣,墙基总宽30—40米。在南垣和北垣的西段,各有一块夯
              土向外突出,可能是城西的南门和北门所在。西垣中段也有夯土向外延伸,已探
              出100米长,疑为西门外的夯筑干道。南垣东部有夯筑大道与南部的皇坟山台址
              相连,连接处应有城东的南门。门内如有延伸的道路,可直通大莫角山。莫角山
              巨型土台上,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乌龟山三个小土台未发现有夯土伸入。这三
              个台址应是主要建筑的基址,它们与周围的建筑构成了一组大型的建筑群,有殿
              堂,也可能有“祖”、“社”之类的建筑遗迹。张先生由此推论:“大规模的

              城、宏大的宫殿、礼仪性建筑群、规整特殊的布局以及城内缺乏农业人口等,已
                                       [2]
              表明莫角山台城是座都城” 。
                  张先生关于夯土城垣、门道及布局的说法,自然还需要考古发掘来证实。由
              于莫角山的重要遗迹都出现在巨型土台的顶面,说它是座台城应该问题不大。明
              代田艺衡《白鹤诸山记》中将莫角山称为“古城头”,这个名称也说明莫角山曾
              经是一座城,或许在明朝时还多多少少像一个城。
                  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张立和刘树人两位遥感专家发表文章,对瓶窑、良渚
              地区的遗址进行了遥感地学分析。其中对莫角山的判读也认为四边有城垣,城垣
                             [3]
              宽度约40—50米 。2007年,两位学者再次对莫角山及其附近的地貌进行研判。

              [1]严文明:《良渚随笔》,《文物》1996年第3期。
              [2]张学海:《论莫角山良渚文化古国》,《张学海考古论文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12月。
              [3]张立、刘树人:《浙江余杭市瓶窑、良渚地区遗址的遥感地学分析》,《考古》2002年2期


              122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