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7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157
古城外的村寨
1999年10月至次年1月,配合良(渚)塘(栖)公路拓宽改造为东西大道,在
遗址东北部进行第五次发掘,揭露面积约600平方米,清理木构井1座、墓葬7座。
2000年2—7月进行第六次发掘,在前次发掘的范围内继续向下揭露,并扩大
了发掘范围,总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清理红烧土房屋遗存1处、灰沟3条、灰坑
[1]
16个、墓葬18座 。
至此,庙前遗址经过六次发掘,共计揭露面积约3400平方米,清理房屋遗
迹4处,墓葬68座,灰坑19个,河沟4条,水井2座,木构窖藏1座,陶片面遗迹1
处,基本揭示了良渚时期一个大型村落的总体面貌。
相对于庙前数万平方米的遗址范围,3000多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对于认识整
个遗址的总体面貌还是欠缺得很。好在几个发掘区分布较广,所揭露部分多为保
存较好或较主要的文化堆积,据此得出的相关认识大体能反映一个古村落的基本
面貌和演变态势。也许是巧合,早期的遗存主要集中在庙前第一、二次的发掘区
域,中期的遗存主要位于第三、四次的发掘区域,而晚期的遗存则主要分布于第
五、六次的发掘区域。总的来看,庙前的主要生活区在中部和南部,内有河沟穿
越,房屋挖坑立柱,有的柱下铺垫木板,有的以红烧土作为垫土;灰坑、水井或
窖藏分布其间。成片的墓地则分布于西南部和东北部,个别墓葬还出现于房屋周
围。大量遗物特征表明,庙前村落经历了由南往北游移的过程,不过晚期的遗址
分布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几乎遍布馒头山的东北—西南沿线。馒头山西侧近
百米的马家坟和庙前东部200米的茅庵里,大致上都是与庙前晚期相当的文化
堆积。
庙前挖坑立柱的房屋遗迹颇具代表性。第一次发掘的F1 是遗址群内迄今发
现保存最好的居址。该房屋遗迹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80平方米,四周有26个柱
坑,除与F2相邻的一面为单排外,其余三面柱坑均作双列。柱坑底部铺设规整的
[2]
垫板,少数柱坑中残留有立柱。西南面有两个柱坑的间距较大,疑为门道 。限
于发掘范围,F2只清理出一角,从柱坑排列来看,其结构及规模与F1相仿。第
[3]
二次发掘时发现了更早的铺垫木板的长方形柱坑,但似乎只用于转角柱 。另外
一些房子仅见少量浅显的柱坑,有的还有大片的红烧土垫土。第一次发掘时在F2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庙前良渚文化遗址第六次发掘》,《浙江文物年鉴》2000年;浙江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庙前》,文物出版社,2005年。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良渚庙前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
刊》,科学出版社,1993年。
[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庙前》,文物出版社,2005年。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