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8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158
杭州全书· 良渚丛书 良渚文明的圣地
庙前89F1平面图
南部的东Ⅱ区,还发现了大面积的草编和残木桩、木构件等遗迹,虽然受到破坏
[1]
大致面貌不详,但可以确定是房屋的倒塌堆积 。这些房屋遗迹都坐落于河沟边
或离河沟不远,表明先民们的居住环境注重水源。
一些学者认为良渚文化流行干栏式建筑,其实这样的建筑实体至今还无法确
认。干栏式建筑是在水位很高,或可用陆地面积十分稀缺的情况下产生的,不得
已才用木桩抬升居住面,其目的是向恶劣环境争夺生存空间。而良渚时期发现的
木桩大多起护堤作用,或与水上活动有关。更为多见的挖坑立柱式建筑,则大多
出现在较高地面,有的还铺设了垫土,有的尚保存着活动面,这类建筑绝不会是
干栏式建筑。
木构水井是庙前遗址的又一大发现。这种井有一个用榫卯套合的“井”字形
木框,印证了“井”字的来历。这种井称得上史前时期最考究的水井,其祖形
[2]
可以追溯到河姆渡遗址 。庙前第二次发掘时在遗址西部的墓地北侧发现了这样
一口水井,当时由于井内出土了60多件近乎完整的陶器,故将其视为窖藏。后来
[1]据笔者保存的发掘日记。
[2]杨鸿勋:《河姆渡遗址木构水井鉴定及早期木构工艺考察》,《科技史文集》第5辑。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