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5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175
古城外的村寨
牌饰、锥形饰、管、珠、泡等,陶器
为鼎、豆、罐、盆、缸。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官井头遗
址还发现了一处大型的成组石砌遗
迹。该遗迹主体为一个椭圆形的石砌
水池,呈西南—东北向,水池口部直
径3.6—7米,深1.5米。水池西南部有
往南延伸的石砌排水沟,长18米。排
水沟南端朝西弯折,被一宋代扰坑破
坏。水池东北部外侧有较宽的石砌
面,其中有一口石板加石块构筑的方
形水井,距水池北缘约2米。井口边
长0.9米,深1.3米。石砌遗迹采用山上
开采的石块垒叠,棱角分明,大小不
一。水池周边所垒的石块之间填土呈
灰白色,可能含有某种粘合剂。这种
既有排水设施,又有配套水井的石砌
水池遗迹,在良渚文化考古史上尚属
首次发现。
类似的石砌水池在良渚遗址群北 官井头玉器举例
侧的钵衣山遗址也曾发现。钵衣山位于大遮山丘陵东山南麓坡脚,海拔12—15
米,东距瑶山约600米。1989年因埋设灌溉水管发现玉器,省考古所派芮国耀率
队对钵衣山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567平方米,清理良渚文化墓葬4座、
[1]
灰坑8个 。2000年底,以丁品为首的考古队将钵衣山遗址东南部的两处重要遗
迹作了完整揭露和清理,这两处遗迹一个是窖藏(J1),另一个就是石砌水池
(H9)。
窖藏(J1)的平面大致呈圆形,口径1.48—1.55米,往下逐渐收缩,小平底
略圜,井深5.86米。井下部1.6米可分11层堆积,分别为黄褐土、灰褐土、五花土
等,土色斑驳,局部夹杂草木灰。各土层基本呈水平或中间往下略凹弧的状态,
填土中出土少许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碎片,可辨鱼鳍形鼎足,另有石镞1枚。井
[1] 芮国耀:《余杭县钵衣山良渚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90年。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