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7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177

古城外的村寨




























                                                                                 钵衣山J1

              深1.32米。坑底呈缓坡状,西半部较深较平,往东逐渐抬高。坑壁倾斜,用卵石
              和石块叠砌。四壁叠砌及保存情况不同,其中西壁和北壁的石磡从底部起砌,堆
              砌较高,保存较好;南壁则从底部往上约30厘米后开始叠砌;东壁是一个缓坡,
              石磡保存较凌乱。此外,在西、南、东三侧坑口外缘也用石块和卵石延伸铺垫出

              一个窄面。东侧缓坡坑底的东、南、北三处各发现1块砺石。其中较大的一块长
              31、宽15、厚4.2厘米,器形扁薄,正反两面均为磨砺面,显然曾被反复交替磨
              砺使用。由于砺石上有明显的使用痕迹,另在缓坡上发现有两块可能是长期活动
              踩踏形成的深褐色细沙土,发掘者推断这是一处专门用作磨砺石器的场所,即是
                                                    [1]
              一处石器二次加工、精磨石器的作坊遗迹 。
                  钵衣山的石砌水池距离窖藏较远,功能上一个要蓄水,一个要干燥,两者应
              该没有直接关系。这个石砌水池的功能似乎很单纯,就是用来磨制石器。官井头

              的石砌水池比钵衣山石砌水池要宽大一些,结构也要复杂得多。其北侧2米外开
              凿有一口石板砌壁的水井,水井与水池之间又用石块铺成活动面,活动面上有彼
              此连接的浅槽。水池西南部建有一条长长的排水沟,排水沟也很考究,用石块砌
              壁。排水沟西折后很可能与另一遗迹相连,可惜被一扰坑破坏详情不明。由于水
              井、水池、排水沟的地势依次降低,水质也从水井、水池、排水沟依次降低。这



              [1]丁品:《良渚遗址群钵衣山2000年度发掘》,《浙江考古新纪元》,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167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