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24

杭州全书· 良渚丛书  良渚文明的圣地





























              南山石窟像


              西一躯为道教玄武大帝造像,余皆佛教造像,多为释迦、观音、天王、如来等
              造像。1983年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2007年,余杭文管会委托专业机构对造像进行了修复和加固处理。
                  良渚位于遗址群东部,庙桥港和良渚港在此交汇,地势低平,水网密布。镇
              区沿良渚港呈块状分布,荀山雄居北部,老104国道在此段成为主街。据考,良

              渚之地汉时称“兰陵”,晋称“梁诸”,南宋咸淳《临安志》衍称“梁渚”,
              民国《杭县志稿》卷四又称:“宋有良渚里”。相传旧时多渚,后垦为良田,
                                                           [1]
              故名,意为美丽之小洲。或以有良山、渚山得名 。清为良渚镇,解放初改良渚
              乡,1961年称良渚公社,1983年又名良渚乡,1985年重设良渚镇至今。
                  据施昕更《良渚》一书记载,民国时期良渚镇依良渚港作东西向延伸,居户
              约400余户,商店80余家,人口达2000余人。民风朴实,居民节俭耐劳,尚存古
              风,富保守性。镇上住户多数为商民,而镇外农民以自耕农居多。民国时杭州

              去南京的官道经过良渚,20世纪末还保留一些古道的路基。镇之南有一特殊的村
              落,名“打网村”,皆姓何,为“九姓渔户”之后,民风迥异。据传九姓渔户系
              明太祖战败的陈友谅九名部将的后代,自其祖先被贬为贱民起,明法规定他们不



              [1] 《浙江古今地名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


              14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