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6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196

杭州全书· 良渚丛书  良渚文明的圣地


              山体之间的人工堆筑体应为良渚时期人工修筑的水坝。这些水坝坐落于自然山
              体彼此邻近的山谷位置,通过人工堆筑将这些分散的山头连成一体,从而形成两
              道长达数公里的挡水屏障。审视其周边的地形地貌,马家山和前山之间是一个缺
              口,两条人工堤坝所拦截的洪水会从这个口子排出。这个口子是否曾有类似的坝

              体有待进一步考察。另外,从地貌上看,老虎山南与禾木垅东南相接似乎比现在
              的北侧相接更便捷;而禾木垅北与燕子坞北相接也比现在的南侧相接更便捷。不
              管怎么说,这些防洪工程的受益者是下游良渚遗址群的先民,所以它们也必定是
              良渚遗址群的先民为自身安全而设计和营建的。
                  2010年初,考古部门对岗公岭等人工遗存作进一步调查,大体了解了各段坝
              体营建的基本特征,即下部用草裹青淤泥堆叠,上部用黄土堆筑。草裹青淤泥团
              块原来的大小可能在20—30厘米之间,经夯压后高度缩减至10厘米左右,而宽度
              会超出30厘米。这种营建的方式曾见于卞家山、莫角山等遗址,因此对认识和复
              原良渚时期大型工程的营建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反证了岗公岭等人工遗存

              应是良渚文化时期的土建工程。2010年7月,省考古所与良渚遗址管理所将岗公
              岭草裹泥样品送北京大学14C实验室进行测年,3个草叶样本经测定年代均为距今
              4800年左右,这个年代数据正值良渚文化中期,进一步说明这些坝体的堆筑和使
                                       [1]
              用年代应当在良渚文化时期 。



                           三、充满智慧的防洪体系




                  受到岗公岭等水利工程的启发,从卫星图片上可以看出,塘山西端在毛园岭
              连接自然土岗后一直往西南延伸,过栲栳山之后继续往西南方向伸展,后者很可
              能也是人工堆筑的坝体。2011年4月,王宁远派技工祁自立对这段岗堤进行了调
              查勘探,证实有三段人工熟土岗堤,自东北向西南依次将狮子山、白象山、鲤鱼
              山、官山等自然低山连为一体,这些隆岗甚至过了西安寺村还有断续分布。其中
              白象山(又名石塘山)至鲤鱼山之间的坝体最长,约有300米,人称扁担山。而
              据费国平称,栲栳山北侧与塘山延伸段之间的缺口,是上世纪70年代挖开的,原

              来一直连通过去,顺着塘山一直到卢村。卢村东面的葛家村与北面的庙山相连,


              [1]刘斌、王宁远:《良渚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22
              期,2012年1月。


              186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