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57
从开化到文明圣地
素。学者们也曾经推测附近可能有崧泽文化的遗址存在,但是一直没有什么相关
的遗存发现。现在看来崧泽文化时期良渚地区的生存环境较之马家浜文化时期更
为恶劣,人类在广大的冲击土壤上几乎无法生存。有人曾做过10000年来中国东
部沿海海平面变化的曲线图,其中杭州湾北岸海滨平原的海平面曲线反映出,这
[1]
一带崧泽文化时期的海平面要比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高出好几米 。这或
许就是崧泽文化时期遗址群低地上人类无法生存的直接原因。崧泽文化的先民只
能选择地势更高的丘陵用来安生,一批崧泽文化遗址可能会在邻近的山坡地带被
逐渐发现。
果然,2006年对大雄山南麓的石马 遗址作进一步发掘时,又发现了一处崧
泽文化遗址,而且是一处与石器加工有关的作坊遗迹。遗迹内出土了大量石钺、
石锛等坯件和残损的半成品,还有数量颇多、规格不等的石钻芯和不同形状的砺
[2]
石加工工具 。2007年,石马 南面100多米的一个台地上新发现了张家墩遗址,
经考古发掘,意外在遗址西部的下层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堆积,并清理出3个马家
[3]
浜文化灰坑 。再回顾2004年石马 遗址的考古发现,我们有理由相信,神秘的
大雄山丘陵也曾是良渚遗址群的发祥地,从马家浜文化开始就有先民在此活动,
崧泽文化时期活动范围有了进一步扩大。
大约在崧泽文化末期,良渚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始好转,困居于丘陵上的崧泽
先民逐渐走下山坡,开始在还是一片湿地的冲积平地上拓展生存空间。他们选择
的地点先是有山体依托、可以退守的较高坡地,这些地点也正是马家浜文化先民
曾经活动过的地方,我们了解得较多的还是吴家埠和庙前遗址。以庙前为例,在
最初的阶段,崧泽文化的积淀仍很深厚,尽管在地层中发现有一定数量的鱼鳍足
鼎,墓葬中也出现了双鼻壶这些良渚文化的特征性器物,但无论是墓葬中出土的
各式凿形足鼎、蒜头壶、喇叭形圈足加垂棱豆,还是地层中出土的肩腹部饰组合
弦纹的平底罐,文化面貌上依然具有浓郁的崧泽文化风格。这样两种文化的因素
互相共存并此消彼长,在整个良渚文化早期阶段经历了一个缓慢又持久的量变过
程。直到庙前一期晚段和二期之际,这里才快速而彻底地实现了由崧泽文化向良
[1]王靖泰等:《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地质学报》,1981年第55卷第1期。转引自陈
杰:《文明化进程中的环境作用——以长江三角洲为例》,《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
会》 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
[2]刘斌、王宁远等:《良渚遗址群石马 2004—2007年发掘》,《浙江考古新纪元》,科学出版
社,2009年。
[3]据领队芮国耀提供的资料。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