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53

从开化到文明圣地








                              考古资料表明,良渚遗址群在良渚文化时期持续强盛了数百

                         年,长时间成为良渚古国的权力中心。但是良渚文化之前和之后的
                         文化遗存十分贫乏,给人的感觉是良渚文化在这里突然兴旺,然
                         后又迅速消隐。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
                         变,一个古代文化的兴衰一定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轨迹,良渚
                         遗址群也不应例外。各种信息表明,良渚遗址群的发端和强盛经历
                         了一个漫长的积蓄过程,良渚遗址群的分布范围也呈现出一个动态
                         的变化过程。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群耕耘了数十年,遗址群的历
                         史渊源、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及重要价值正在得到逐步揭示。





                                一、遗址群的形成和发展




                              由地质资料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
                         曾有过较大波动,古代先民在数千年的地质变迁中经受了各种考
                         验。距今6000多年前,卷转虫海侵还在消退中,马家浜文化的先民
                         就已在良渚地区留下足迹。它们零星点缀于这片冲积土壤上,文化
                         堆积大部分在良渚时期遭到破坏,我们仅能在个别地方的良渚文化
                         堆积下看到马家浜文化的地层及少量的遗迹。这样的地点目前只有

                         几处,分别是遗址群西部的吴家埠、北部的官庄和梅园里,东南部
                         的庙前。令人诧异的是,这几个地点都在遗址群边缘,将它们连接
                         起来几乎就是包容遗址群最大跨度的三角形。我们很难想象三角形
                         中间区域内曾有的马家浜文化堆积已被破坏殆尽,如果这一区域确
                         实不曾有马家浜文化遗存,那么三个角的分布格局又说明了什么?
                              查证三地的海拔,不高也不低,基本上在5—8米之间,且似乎
                         都有所依托。西部的吴家埠遗址保存在海拔近20米的自然山体西南
                         侧的扇形坡面上,东南部的庙前遗址位于荀山东南向的高爽坡地
                         上,而北部的官庄和梅园里遗址则坐落于大遮山南麓的坡裙上。看



                                                                                      43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