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3 - 钱塘江医药
P. 113
第三章 明清时期钱塘江医药
新中国成立前,建德县出产白芍、白术、红花、木瓜、杜仲等15种中药材。
其中白芍、白术生产历史悠久,产量较多。清咸丰年间,建德县年出产白芍12000
多斤,白术1000多担。主要产地在乌龙山、江南坞、高圻及三都、乾潭两区。
1986年6月,全省中药资源普查,全县可供药用家,野药材资源420种,蕴藏
量550万公斤。但家种药材不多,传统的有白术、白芍、芋肉等。
第四节 疫疠流行
1588年,萧山、严州大疫。6月,钱塘瘟疫。
1588年至1589年,萧山、海宁瘟疫流行,死者相藉于道。
万历十六年(1588),萧山、严州大疫不断,疫病从安徽南部到浙江连成一
片。史书说这年“东南祲疫,饿死者无算”,所以万历下诏有关部分施药发粟进
行救济。处州缙云知县龚延请本地人赵仪具体主持救疫工作,赵仪“夙夜殚心调
度,全活者数百户”。
明朝中期以后,梅毒从南方经长江流域向北方广泛传播。当时岭南等地梅毒
肆行,传染者因治疗不当成了残疾。陈司成,字九韶,海宁人,生活于明万历、
崇祯年间。陈司成目睹梅毒患者的痛苦,遂潜心研究,探索其病因、传染特点、
患者的嗜好等,在崇祯五年(1632)编成梅毒专著《霉疮秘录》,印行问世。他
说:“余家世业医,……至不佞已历八世,方脉颇有密授,独见霉疮一症往往处
无法,……细考经书古未言及,究其根源,起于午会之末,起自岭南之地,致使
蔓延通国,流祸甚广。”在书中,陈司成用问答方式记述了梅毒传染的原因和病
理,次述治验,举329病例,包括各期梅毒。他认为梅毒传染的原因是:“人禀
浸薄,天厉时行,交媾斗精,气相传染,一感其毒,入髓沦肌,流经走胳,心肝
脾肺肾均能中其毒。”由于梅毒是经性交传染,妓女中流传尤广,他称之为“奸
疮”。他指出,由于社会风气不好,所以梅毒流传不已,“迩来世薄人妄,沉溺
花柳者众,忽于避忌,一犯有毒之妓,淫女交炽,真元弱者毒气乘虚而袭,初不
知觉,或传于妻妾,或传于姣童,上世鲜有方书可正,故有传染不已之意”。
陈司成指出除性交传染梅毒外,也会遗传胎儿:“词客染杨梅疮,传于内
室,多方调治仅愈,惟生儿多天。就商于余,曰:‘此乃先天遗毒使然,或初生
无批,或月内生疮,或作游风丹肿,或发块,或生癣,皆霉疮之遗毒也’。”父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