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 - 钱塘江医药
P. 110
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 钱塘江医药文化
缪希雍《炮炙大法》曰:“麦门冬:产杭州笕桥细白而皱者。良水洗去芯,大抵
一斤减去五、六量,凡入汤液,或以水润去心,或以瓦焙乘热去芯,若入丸散,
须瓦焙熟,即于风中吹冷,如此三四次,即易燥且不损药力,或以汤浸捣膏和药
亦可。滋补药则以酒浸,擂之。”在《增订伪药条辨》中也说:“出杭州笕桥者
为最佳;余姚出者为花园子。”笕桥麦冬,明、清时代均是岁贡药材。如明代
仁和县岁贡麦冬150公斤,清顺治四年(1647)贡50斤,康熙元年(1662)贡50
斤。所以《中药大辞典》在药材项下首列杭麦冬,又称笕麦冬、浙麦冬,至于所
谓“笕桥十八味”药材,其中也有麦冬。笕桥麦冬个大色白,体肥肉厚,嚼之发
粘,味甜微苦,寸冬为最好。抗战前,年产量在2500公斤。
千金子,“杭十八”之一,正名为续随子。明万历《钱塘县志》载:主产杭
州笕桥,杭州岁贡续随子50斤。民国21年(1932),笕桥产2500公斤左右。
玄参,杭州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朝已有种植,主要产地在笕桥、艮山
门及乔司等地,以笕桥产者最为有名。笕桥玄参品种有二:羊角种与萝卜种。
羊角种产量不如萝卜种高,晒干后折率亦低于萝卜种。清朝因避康熙帝(爱新觉
罗·玄烨)讳,曾改称元参,又名黑参、乌云参、玄台、重台等,以笕桥产者为
最佳,枝大肉厚,汁多力足,品质优良,为全国之冠。玄参性凉味苦咸,归脾胃
肾经,具有凉血滋阴、清火解毒的功效,杭州所产玄参,质坚性糯、皮细肉黑、
枝条肥壮,深受国内外药商好评。民国21年(1932)编的《中国实业志·浙江
志》载:“笕桥年山玄参万余担,每担价格自三元至五元不等,由农夫挑至城内
望仙桥一带药行销售,经药行拣后,运销至宁波、绍兴、上海各处,再转至粤一
带销售。”抗日战争后,玄参销路阻滞,药农种玄参碰上好年发财,碰上差年倒
霉,产量逐年下降。
延胡索,最早提到杭州生产延胡索的应推《本草述》:“仁和笕桥亦种
之。”所述形态、生态、亦与今日所知的延胡索较一致,即“春后生苗,高三四
寸,延蔓布地,叶必三之,宛如竹叶是也”。
薄荷,“杭十八”之一,品种甚多,“赤丸”是最佳的洋种。笕桥种植的薄
荷为本地种。薄荷的繁殖方法有种子、扦插、分株、根茎繁育4种,杭州采取根
茎繁育法。笕桥薄荷产量,抗战前一般在5万公斤左右。
地黄,“杭十八”之一,又名鲜生地,与河南地黄品种不同。笕桥地黄栽种
已有900多年历史。清康熙《仁和县志》载:“地黄种有粗细不同,以水浸之,
浮者曰天黄,不可用;半沉者名大黄,次之;下沉者始名地黄。艮山门外多种
此。”鲜生地长尺许,粗细均匀如笔杆,历史上药农多担售至望仙桥一带药行及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