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9 - 钱塘江医药
P. 109
第三章 明清时期钱塘江医药
二、主要药材的生产状况
菊花,对于杭州菊花的生产情况,据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载:“凤凰山
产菊花,浙省城头一带产菊,名城头菊,……近日杭州笕桥、绍兴、新昌、唐公
市皆产,入药用。”杭州所产菊花,较早用代茶饮,故《本草纲目拾遗》即以茶
菊列目。早在常安《宦游笔记》中也有记载:“今杭俗以茶菊作饷遗客,为用最
广。”因此,杭菊花又名茶菊,在茶铺与药店同有出售。《百草镜》则直云“甘
菊即茶菊,出浙江、江西者佳”。可知,至迟明清期间杭州的菊花已经崛起,广
泛栽培与应用,并已成为商品。由于当时以杭产菊花而闻名全国,同时海宁、石
门(原崇德县)、桐乡、嘉兴等县的菊花都以杭州为集散地,故统称“杭菊”,
又因以白为主,故又称“杭白菊”,成为“浙八味”之一。据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杭州白话报》记载:杭州白菊在清宫曾作为御用上品“贡菊”,故在
民国时期,杭白菊被人们冠以“杭白贡菊”的美名,在饮料市场上独树一帜,流
芳海内外。民国三十五年(1946)《浙江工商年鉴》载:“茶菊以杭县、塘栖、
乔司、临平及杭市笕桥所产者为著,为杭州名贵特产。每年输出上海,转销粤港
达1.2万担,以杭产者为大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杭州市郊基本绝迹。
荆芥,“杭十八”之一,在杭州种植的历史已近千年。南宋《(咸淳)临安
志》载“杭荆芥以色绿穗农、茎细、性柔、香气浓郁而驰名”。明嘉靖年间列为
贡品。历史产地是笕桥、乔司一带。民国20年(1931),笕桥年产量就达5万公
斤,当时每公斤价格在0.12—0.26元。
麦冬又称麦门冬、寸麦冬,性
微寒,味甘苦。其具有滋阴生津,润
肺止咳,清心除烦等功效。杭州产的
麦冬具有短壮饱满,色泽黄亮,滋粘
糯性,味甘、气味甘香的特点,生产
历史悠久,是“杭十八”之一。杭州
地方志上曾提到出产多种麦冬,最早
在南宋《乾道临安志》中即有记载。
《浙江通志》称麦冬为“笕桥所产,
以肥大者为佳”。《杭州府志》并称
“亦出笕桥”,均与上述本草文献相
符。至明后期,产地逐步移向笕桥, 荐桥直街丰禾巷口万承志堂开张药瓶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