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0 - 钱塘江医药
P. 180
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 钱塘江医药文化
人又吐又泻的疫病,得病者不到24小时就不治身亡。同治二年(1863),苏南、
浙北瘟疫传染仍未停止。浙北海宁夏天长时间不下雨,颗粒无收,米价居高不
下,斗米卖到千钱,饿死时有所闻。紧跟着,吊脚痧流行,死伤无数。1916年
8、9月,海宁大疫,死数千人。
民国9年(1920)至民国37(1948),海宁有22种急性传染病流行,以霍
乱、天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居多,6次霍乱、4次天花、12次流脑大流行。县政
府设置临时防疫所,由于设备、人员匮乏,疫病流行猖獗,死者无数。民国20年
(1931)2月,流脑就夺取了500人的生命。
民国初年,硖石镇各药房开始经营牛痘药,每年春秋两季向社会供应2000
支牛痘药,由开业医师和农村包花郎中接种。每种1痘需1—2斗米。民国35年
(1946),县卫生院在硖石、长安等腰三角形镇接种牛痘苗8696人,注射霍乱疫
苗、霍乱伤寒疫苗2917人。
天花,民国33年(1944)有发病记载,翌年县卫生院治疗412人。
霍乱,民国16年(1927)即有大流行的记载。民国29年(1940)、民国31年
(1942)均有发病或流行。民国35年(1946)皇岗、翁埠、马桥、斜桥、袁家坝
等地脑膜炎、天花流行,硖石、长安、盐官等地霍乱流行。1949年后,无古典
生物型霍乱病例报告。民国37年(1948),斜桥、湖塘、袁花、黄湾等地天花流
行,长安、盐官等地霍乱流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
脑”,俗称“脑膜炎”),民国19
年(1930)大流行,县设防疫会,城
区、诸桥、酆墅、硖石、袁花设防疫
所防治。民国33年(1944)2月发生流
行,患者250多人,县卫生工作队治疗
106人,死5人。
白喉,民国26年(1937)2月,记
载发病。
炭疽病,1948年6月流行,时报报
道。1955年,才有病倒报告。
疟疾,民国35年(1946),始有
光绪年间钱塘江流域青花药瓶,内藏药 发病记录。
粉并保存完好
斑疹伤寒,民国35年(1946),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