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内文
P. 11
皋亭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005
传》记载:“百尺渎,奏江,吴以达粮。”“江”即指浙江(又称钱塘江),
可见百尺渎是一条沟通吴国国都(今江苏苏州)与钱塘江的航道,主要用来运
输粮食与军用物资。
ꨁ
公元前494年,越王句践 自为人质前往吴国,即由钱塘江边的固陵登船
北上。据《吴越春秋》卷七《勾践入臣外传》云:“越王勾践五年五月,与大
夫种、范蠡入臣于吴,群臣皆送至浙江之上,临水祖道,军阵固陵。……遂登
船径去,终不返顾。”此处的“固陵”,又据《越绝书》卷八《越绝外传记地
传》云:“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敦兵城也。其陵固可守,故谓之固陵。所以
然者,以其大船军所置也。”即是越国在古代钱塘江边修建的水军基地,其
遗址犹为今日杭州萧山西南越王城。由此可知,春秋时期吴越争霸期间,两
国的军事交战、臣民往来、物资运输等主要的交通干线就是百尺渎和跨越钱
塘江的南北水道。
ꨂ
学界一般认为,百尺渎系江南运河的前身。 也有学者认为,百尺渎很可能
是沟通吴、越两地的古河道,原本应该是自然河渠,并非人工开凿而成,但也承
ꨃ
认百尺渎“是对天然河渠稍加整饬而进行的利用” 。也就是说,它虽然不是完
全意义上的人工河,但至少是经过人工整理的水运渠道。不过百尺渎沟通钱塘江
之处应该是在丁桥皋亭山东部十余里的临平湖,然而临平湖与皋亭山麓的湖泊自
古就有天然的水道相通,因为直到公元6世纪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时,从丁
ꨄ
桥附近的槎渎 到临平湖仍有水道注入钱塘江。因此,百尺渎虽然不经过皋亭山
麓,但通过槎渎、临平湖等湖泊连通的古水道,与百尺渎构成了一个水网系统,
可以认定丁桥皋亭山处在吴、越文化南北交汇与对外传播的节点地带。
ꨁ句践,亦作“勾践”,如《越绝书》作“句践”,《吴越春秋》作“勾践”,本文在引用时尊
重底本写法,在自己陈述时遵从陈桥驿先生的主张用“句践”。
ꨂ魏嵩山、王文楚:《江南运河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载《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辑,第
306页。
ꨃ陈桥驿主编:《中国运河开发史》第五章《江南运河的形成及其演变》,中华书局,2008年,
第320—323页。
ꨄ柤渎,《西湖游览志》等文献引《水经注》时多作“槎渎”。除《水经注》原文外,文中统作
“槎渎”。